600多公里,硅谷到洛杉矶。航空公司过得像便利店老板,飞机比公交还准时。高铁呢?美利坚的高铁梦,活在PPT里,活在听证会上,活在预算表的零头后面。你要是第一次听见这事儿,可能会以为美国人都喜欢慢悠悠,殊不知他们机场安检队伍的长度,能让你在排队期间刷一部美剧全集。说起来,谁还没幻想过加州高铁的样子?我反正是有。早晨在硅谷喝一杯手冲,午饭前就能在洛杉矶海边踩沙子。可惜,现实比这画面还魔幻。
别说高铁,连块地皮都像被施了定身咒。环保组织在前面挥大旗,社区居民后面堵门,不光要保护自家花园,还要守住祖传的后院宁静。美国人对“听证会”这件事的执念,比NBA球迷对总决赛的执念还深,一场接一场,热闹得像脱口秀。高铁修不成,倒是让无数律师和咨询公司赚得盆满钵满——你说这算不算另一种“高铁经济学”?
预算这事,别提。最初7000亿人民币,等你再眨眨眼,变成一万亿。数字像被加州的阳光晒化了,直往天上蹿。有人说,修个高铁要这么多钱,票价不得飞上天?是啊,高铁票价要500美元。你想体验“贵族出行”?请自便。可普通人呢?他们更愿意花100美元买张机票,图个快活,图个实在。
有个加州朋友和我聊过,说他们那边机场比菜市场还热闹。航班密集到什么程度?你上厕所出来,登机口又换了。高铁要是敢插手这块蛋糕,估计航空公司第一个不同意。你以为中国修高铁就没有羁绊?别逗了。只不过我们擅长集中力量,干净利落地搞定地皮,工人施工也不用每砸一根桩子都开听证会。800亿人民币修完,票价300块,飞机票直接被打回原形。看着中国高铁一条条生龙活虎,美国高铁只能默默在角落里长蘑菇。
说到票价,美国人精得很。环保?重要。钱包?更重要。你让他们多掏点钱,他们宁愿在高速上自驾,顺便在油站买杯咖啡,边开边唱。高铁如果真修到家门口,他们第一反应是:噪音会不会吵醒我家狗?这态度,真让人哭笑不得。美国的“程序正义”嘛,谁都能当主角,谁都想守住自家小日子,至于高铁能不能修成,反正不在自己家后院,管他呢。
我总觉得,加州高铁这事和洛杉矶湖人队的转会一样,光有热闹不见结果。球员转会,球迷炸锅,最后双方一拍两散。高铁听证会,律师唱主角,项目烂尾,剩下的只有一地鸡毛。你要问中国为啥能修高铁?谁都知道答案:咱们能一锤定音,能把工程师、农民、保安、厨师全拎到一个战壕里。美国这边?每个人都是独立王国,谁都不愿意多走一步。就这样,一场“高铁大戏”变成了“慢动作回放”。
有美国朋友羡慕中国高铁速度,嘴上不说,心里别提多想体验一把。可等到他们真的要为理想买单,钱包又变成了终极boss。你看看加州机场的盛况,节假日比春运还卷,登机口站满了人,哪怕高铁真的修好了,估计也没人愿意花五百刀坐一趟。环保组织继续在会场里唠叨,资本家琢磨着怎么把账单分摊到老百姓头上,结果高铁成了个无解的方程式。
说到环保,倒不是没人真心想做点什么。只是到了加州,环保就成了一种仪式感。大家嘴上说要减少碳排放,行动上还是更喜欢SUV和自驾游。机场人头攒动,航班像地铁,谁还会在意高铁的绿色梦想?中国这边倒是有点反向操作,高铁一开通,飞机票直接贬值,想买都没人买,民航公司只能认命。
你看,硅谷到洛杉矶600多公里的距离,表面上是两座城市,实际上隔着的是两套制度、两种文化、两种生活方式。美国人喜欢选择,哪怕最后什么都没选成。中国人喜欢结果,能干成事才是王道。两种思维方式碰撞到一起,高铁成了最好的镜子,把东西方的性格照了个通透。
你说,美国高铁真的没戏了吗?也未必。等哪天硅谷的创业青年开着无人机去洛杉矶谈项目,高铁可能还在听证会上排队。想象一下那个画面,真是让人又想笑又想叹气。你会怎么选?高铁、飞机、还是自驾?评论区聊聊呗,说不定下次你在加州机场排队时,也能遇见另一个做高铁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