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吗?在“世界最富有”的美国,有四千万贫困人口,某些家庭的收入还不及中国普通工厂工人。这一切,在2019年那部斩获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的《美国工厂》里,被毫不留情地曝光出来。而更让人惊奇的是,一家来自中国福建的企业,居然成为一座美国工业小城的救星。问题来了:中国工厂落户美国,究竟是福是祸?中美工人的思想碰撞,会擦出怎样的火花?这个故事,没有标准答案,或许比电影还精彩。
随着福耀工厂的机器轰鸣声再度响起,代顿小城像打了强心针,工人们涌回生产线,生活有了盼头。对于中国工人来说,即使漂洋过海到了美国,依然像在国内习惯那样,按部就班、加班就像家常便饭,看到美国同事老是闹情绪,有点疑惑:“不是说美国人有钱吗,怎么被解雇一下就活不下去了?”反观美国工人,过去在通用汽车厂时躺着挣钱,时薪三十美元,可福耀只给一半左右,待遇猛降觉得接受不了。有的美国工人失业后房子都要抵押,可依旧对“工厂就是家”这说法嗤之以鼻。当地人有感叹:“以前我们以为中国是山寨,美国才是世界中心,现实好像越来越不是这么回事。”可也有工人郁闷:“凭啥中国人教我怎么干活,咱们美国就没优势了?”一时间,期待、抗拒、怀疑交织成一团麻。
表面上,福耀工厂带动就业、小城复苏,一切似乎步入正轨。然而暗流涌动。美国工会悄然发力,鼓动工人争取更高待遇、更完善保障。有人觉得工会是工人的保护伞,也有人抱怨工会只会拉会费、搅局。曹德旺觉得事情开始“离谱”——自己才刚救了大家岗位,结果工资硬生生被推高,还得给加班补贴。“我们中国人的优势是成本低效率高,你们美国人养尊处优还嫌苦嫌累,这可怎么搞?”部分美方高管也站出来唱反调,质疑曹德旺的军事化管理“不人道”,批评中国文化太讲服从不尊重个人,但也有人坦言“要么忍受管教要么失业选一个”。一时间,和谐表象下,隐忧处处。
就在大家以为工厂会这样“和平共处”下去时,剧情突然急转直下。美国工人提出组建工会,福耀面临最头疼难题——如果工会真的入驻,工厂成本就要飙升,说不定第二天就关门大吉。曹德旺一度咬牙换掉管理层,高薪聘请华裔美籍CEO,试图调和矛盾。可没想到,最后1500名工人投票,压倒性多数居然反对工会入驻,理由很现实:“我们还想要这份饭碗,我们知道有了工会老板真可能搬厂跑路!”这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前一秒大呼加薪,后一秒却宁愿不要工会。“原来美国工人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现实!”工厂保住了,矛盾却暴露得更彻底。原来,利益才是最大的“真理”。
表面上,风波好像过去,代顿工厂如常运转,但所有人都知道,隐患并没消失。中国工人继续拼命加班没怨言,美国工人紧盯工资福利却不想多出力,矛盾越积越深。意外的是,一场突发火灾引发安全隐患,美国人指责中国管理层疏于防护,而中方则怪美国员工没有执行操作流程。两边人心脆弱,抱怨增多,分歧更加明显。福耀高管索性更“本土化”,但新CEO发现,想融入当地文化比攻克美国市场还难。每个人表面上点头哈腰,内心里盘算各自的“小九九”。一个要求更高个人权益,一个强调企业利益第一,仿佛没完没了。大家都知道,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合作,而是截然不同的社会习惯与价值观的坚硬碰撞。
按很多美国工人的说法,他们要的不多,就是“想多拿点钱、少干点活”,什么效率、企业发展,这些和我有啥关系?可要是都这么想,企业还怎么活下去?如果完全听美国工人的,干脆工厂所有人都当老板,工资随便开,反正有人买单。还给你加班加福利,最好天天不上班都发钱,听起来是不是挺爽?但曹德旺敢这么做,福耀就不是现在的世界巨头了。难怪好莱坞最喜欢拍“美国梦”,可现实里自己家门口的工厂,一个个管得像“养老院”,喝着咖啡聊着天还嫌累,企业赚钱那才有鬼。其实中国人这边也有毛病,为了工厂连命都拼,累成机器还觉得这是美德。一个讲究个人享受,一个崇尚集体奉献,都有点极端。要说福耀“中西合璧”,好听归好听,真要干活,那才是鸡同鸭讲。
看完福耀在美国建厂的故事,你怎么看这种“中国效率”PK“美国福利”?是中国工人太能忍,还是美国员工太会“争取”?有人觉得工会必不可少,维护员工利益;可也有人认为工会只会拖垮企业,让好不容易复苏的工厂再次关门。你觉得如果福耀完全照搬美国人的模式,成全他们的“舒适与自由”,还会有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机会吗?还是像有人说的,只要有机器自动化,未来全世界工人都得靠边站?说到底,这场中美工厂的较量,到底谁才是真正的赢家?等你的答案,评论区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