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被越南驱赶的归国华侨,现在生活怎么样了?

2025-07-29 22:16 114

1978年,三十万越南华侨被无情驱逐,几代人在越南扎下的根,一夜之间连根拔起。你有没有想过,这些被赶上破旧渔船漂泊海上的中国人,后来到底怎么样了?他们回到祖国,真就安稳幸福了吗?这场四十年前的大漂泊,远不像一场“回家”那么简单。今天,咱们不妨把时间的钟拨倒,还原那场人间大逃亡。警报拉响的瞬间,面对一切未知,他们该怎么活下去?最后的归处又在哪里?今天的他们,又过得怎样?

有人说,“回国嘛,落叶归根”,这是天经地义。可对被越南驱逐的华侨来说,“燕子回巢”却变成了“惊弓之鸟难栖枝”。老家乡音还没捂热,安身立命却步步惊心。一边是越南的铁血排斥,一边是中国的陌生土壤。归来的路上,有人掉进钱的陷阱——黄金换自由,离线再无财富;有人被困在水的绝地——渔船破旧,风浪无情!就算浩荡归来,真能安然落地吗?这问题,值不值得细品?

排华要赶人,可不是说说而已。翻开过去,越南早年其实和咱们中国人相处得挺客气。很多华侨在堤岸、西贡一带做生意,活得挺滋润,还有“小中国”的感觉。可风水轮流转,越南打了胜仗南北统一,国家上头心思变了。什么“越南化战略”——其实就是要让所有人都跟着越南人的玩法过日子,华侨恰巧成了“出头的椽子”。政府给吓得一个接一个“背黑锅”,经济毒瘤、间谍、特务帽子随便扣,家底被抄、钱存银行也被一刀切,连煮饭的电饭锅都能收走。

1978年,变本加厉。华侨被大批驱逐,规则荒唐得头皮发麻:想走就得交黄金,不交的统统拉去劳改,要么半夜直接扔荒地。大多数人咬牙凑钱,有人变卖家产凑足黄金,能上船就等于有了一丝活路。但那些坐着破船冒险出海的人,旅途远没“说走就走”那么潇洒。哪怕有幸熬到祖国,一上岸就什么也没有。广西东兴、北海、广东这些地方,成了他们新的落脚点。归侨们没时间矫情,连夜扎棚屋、分粮票、做苦力。有人开小摊,有人成了工厂里的一颗螺丝钉。普通百姓看着这些新来的“同胞”,有人同情,有人猜忌,也有人嗤之以鼻,一句话——最怕的不是水土不服,而是心里的疙瘩解不开。

转眼间,归侨安顿下来了,日子似乎慢慢稳了。广西侨港镇由破滩变小镇,广东的华侨农场也有了新砖瓦、新家园。孩子们进了学校,大人们进了田地,政府改造危房、分地分房,看起来一切都步上正轨。可是,这样的表面安稳,其实只是沙滩上盖房——风一吹,就能看出基础不稳。

一大难题,是归侨与当地人的隔阂。语言一不一样,习惯合不合,都是问题。越南话、潮汕话、普通话搅成一锅粥,孩子在学校听不懂,老人买菜听不明白。比起物质的缺乏,精神上的漂泊感让许多人夜里辗转反侧。归侨间互帮互助形成了“抱团取暖”的局面,但也画下了隐形的圈,外面的人不进来,里面的人也不敢多出去。

有的归侨拼死图个安身立命,比如在侨港街头扛起糖水生意、炒螺小摊;有的则永远觉得自己是“漂在外头的人”。周世权的父亲,直到老去,始终坚持在家说越南话,做饭还跟在越南一样。有人在新家乡壮硕成长,有人一辈子都走不出“被抛弃的命”。有人数着日子盼家书,有人掰着手指数被没收的家产心疼。

当然,也不是没人吐槽。有人说这些归侨太“难相处”;也有人直接质问:“都已经回家了,怎么还时不时喊想越南?”反方观点也不少。老祠堂的老人们说:“我们那年代逃难多了,大家都吃苦。凭什么他们就要特殊照顾?”这样的声音,刺得归侨们心里更不是滋味。归侨孩子在教室坐前排,老师下意识交流用普通话,课后同学们聚一起却开着本地方言“内涵梗”。被动成了“插班生”,看着自家长辈,自嘲道:“咱们这个家,永远在路上一样。”

本以为归侨命途就这样,谁能想到后来来了个大反转——中国的改革开放来了!从“食不果腹”变成“商机涌现”,一下子打开了窝在村边海边的归侨们新人生。有些家庭直接吃上了螃蟹——会越南语成了稀罕装备,南来北往的生意红火得不像话。像凌立强的儿子,八十后一代干脆回越南做生意,结果混成了陶瓷厂的中层。在广东、广西,不少归侨干脆投身海鲜、糖水、休闲旅游生意,把原来的异乡味道做成了新招牌。侨港镇、各种小吃街,变成了城市新景点。

此时的归侨,身份从“难民”慢慢转成了“商人”与“文化桥梁”。越南特色食物、服装、小家电开始风生水起,归侨们把过去的委屈和苦难化成了一门门手艺、一道道美食、一笔笔贸易。就像周世权的“港湾糖水”,一家小摊慢慢成了网红老店,让归侨的“身份认同”多了一份底气。不光自己过得好,甚至成了带动一地经济新亮点,也算扬眉吐气了一回。有人说,“靠前三十年苦难,扛后几十年繁华”,归侨们终于摸到久违的“家”的感觉。

不过历史总是带着钝刀割人,表面红火之下,新危机悄然逼近。老一辈归侨的乡愁,并没有因为物质富了而挥发。很多人依然梦里喊越南、戒不掉家乡腔。父辈在家说越南话,年轻了一代却想“忘了那段历史”。像凌立强那家,儿子在越南生意风生水起,却对父辈跌宕的往事提不起兴趣。时间过去,归侨最怕被遗忘的不再是异乡的受苦,而是“漂泊故事的根”没人想听。

同时,侨港镇这些靠旅游和餐饮的小生意,也遇到新考验。大环境变化,消费升级,年轻人“网红打卡”容易热三天冷三月,老手艺传不下去。华侨农场这类“第一代安置点”,开始面临产业转型压力。不少归侨抱怨:新一代年轻人“出去打工跑得快”,老家留下来的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时光越拉越长,归侨的身份变得越来越稀薄。在政策扶持逐渐退出、市场厮杀日益惨烈的当口,历史舞台上归侨们的风光,更多成了地方志里的“传奇”,而不是现实里的生计。

分歧随之拉大。有人认为归侨“应该彻底融入”,拒绝“抱团取暖”;也有人主张归侨文化“要坚守保存”,哪怕小众冷门。就像当年排华不讲理,现在市场竞争也并不宽容。归侨们只能夹在老乡本地人、“新归侨”和“外地打工潮”之间,变成了难以归类的新群体。理所当然的归属感,依然供不应求。

说到底,大家都觉得归侨应该自强自立,“谁还不是吃苦出来的?”可真要这么比,归侨的苦比起当年下放、闯关东、知青岁月,只多不少。他们没抱怨社会没人帮,也没闹着要优待指标,只是脚踏实地熬出来。那些一口越南话、端着越南糖水、做着手工陶瓷的老人,到现在还在为生活奔波。从头到脚,都是靠自己。挺有意思的不是吗?归侨的日子好像越来越红火,恭喜他们哈。可是谁注意到:今天吃着糖水的笑脸,背后其实全是被大风大浪卷过的疲惫身影。越走越远,却还在漂泊。

都说历史是“活教材”,可始终不温柔。归侨们拼天拼地安家立命,可谁给他们补过“归属感”这课?表面功夫做得再漂亮,内心的路还得自己翻山越岭。

你觉得归侨被抛下四十年后,真成了“新家”的一部分,还是始终只是“编外人员”?有人说,磨难让归侨更坚强,有人却反问:不公平的风雨都淋过,凭什么还要笑着感谢命运?是该全盘接纳归侨的特殊身份,还是让他们自己彻底“洗白重来”?归侨的归处,是历史的融炉,还是被现实温柔抛弃?不如在评论说说——你觉得,真正的归属感到底要靠谁给?

足球资讯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足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