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补贴计划
“你们城里人不是都喜欢空调房吗?我们这儿天然自带‘冷气’,不用花电费!”福州的张老师一边搭着天幕,一边笑着跟朋友打趣。七月的周宁县旅游集散中心热闹非凡,这群退休教师又一次把露营地当成了自家后花园。有人问:“你咋老往周宁跑?”张老师拍拍胸脯:“这里夏天24℃,空气比医院还干净,来过一次就不想走。”可有人却嘀咕,“光有好山好水能养老?万一身体不舒服怎么办?”话音刚落,对面曹大爷乐呵呵地插嘴:“别小瞧这地方,这里连医疗康养都配齐了!”一句话,把大家逗得前仰后合。
眼下,“旅居+康养”在全国各地风头正劲,可像周宁这样把生态、医疗和服务三位一体做得这么细致入微,还真不多见。这背后的门道,到底藏着什么学问?
生态优势是底牌,但会打牌才叫本事
说起适合养老的地方,全国不少城市都有两把刷子。但要论“天然氧吧”,福建周宁县绝对排得上号——森林覆盖率72.96%,负氧离子浓度峰值超3万个/立方厘米(2025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数据),盛夏日均气温仅24℃。怪不得外地老人一个接一个搬来,就连江苏常州80岁的曹春明,也带着儿子在县城租房,一住就是整个夏天。他早晨林荫道散步,中午泡壶茶看日出日落,晚上拉家常,比在大城市忙碌奔波自在多了。
据民政部白皮书显示,仅2024年一年间,类似旅居康养的人数全国已突破1800万人次,其中福建以其独特气候条件成为热门目的地之一。而在紫云村,每到7-10月旺季时节,“租客”数量甚至超过本村常住人口。“三个月长租”的老人占了一半以上,有人甚至直接买下小院安个窝。这些现象背后,是银发族对高品质晚年生活的新期待——不仅要清新的空气,更要融入式慢生活。
服务升级,不只是让你“住得下”
过去讲养老,多数停留在吃饱穿暖、有床可睡;现在呢?光能躺还远远不够!看看紫云村,为迎接这些新居民,不断完善设施:荷花池景观修缮、红色研学基地焕新、共享茶吧和露营区应有尽有。不夸张地说,如今的乡村既保留了原汁原味,又增添了现代舒适感。据《2025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该县每年吸引20万人次旅居康养,仅此项为当地百姓平均增收6000元至10万元,让农民也跟着乐开怀。
当然,要让老人们心甘情愿留下,还得解决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健康保障。在九龙漈景区,今年引进VIGX外骨骼机器人,只需轻轻穿戴,无论爬坡还是登台阶,都省力不少。一位60多岁的阿姨体验完直呼:“以后再也不用担心腿脚拖后腿啦!”
医养结合,让健康管理无死角
如果只靠自然环境吸引人,那竞争力迟早会被追赶上。聪明如周宁县政府,很快意识到这一点,于是将目光投向更深层次的需求——精准医疗与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例如华东菌群生命疗养中心,把冷凉气候与现代医学融合,通过精准菌群移植技术改善肠胃问题,提高免疫力。据北京大学老龄研究所调查,这类微生态干预方式对部分慢性疾病具有循证研究支持效果,不少长期困扰于消化系统毛病或失眠症状的老人,在这里获得明显改善。有位来自北京林女士坦言:“以前怎么调理都没用,在这待了一阵子竟然见效。”
而且,从“一刻钟养老服务圈”、15个县级社区网络,到100家嵌入式机构,再到专业医护团队随时待命……这些贴心举措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