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圣彼得堡海军节阅兵突然取消,消息一出,外界立刻炸开了锅。
有人说这是俄罗斯海军硬实力衰退的遮羞布被扯下,是无奈之举。
也有人夸赞普京“大国智慧”,是在现代战争压力下,懂得藏锋的务实抉择。
然而,就在阅兵原定日当晚,圣彼得堡上空防空警报骤响,数百架无人机夜袭而来。
这一幕,让关于“遮羞”与“智慧”的争论,多了一层现实的残酷注脚。
不敢集结?
7月25日,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宣布取消阅兵,理由是“安全考虑”。
阅兵取消前三天,俄军事情报部门就已捕捉到异常电磁信号。
他们截获了乌军无人机操控员提及“烟花表演时刻表”的加密通讯。
这预警清晰指向一场针对阅兵的袭击。
俄防空部队指挥官随后也承认,就算调动全军区力量,也无法确保港口在无人机威胁下的绝对安全。
阅兵原定日当天夜间,圣彼得堡普尔科沃机场关闭。
防空警报拉响后,乌克兰发动大规模无人机袭击。
俄军防空系统,包括S-400,启动拦截。
最终击落了171架无人机。
甚至有拦截弹残骸击中波罗的海造船厂围墙,那离“库兹涅佐夫”号航母停泊点极近。
这些事实,无疑印证了取消阅兵的必要性,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俄罗斯海军节阅兵是雷打不动的传统。
即便在2023年黑海舰队遭受重创后,阅兵照常举行,但今年却破例取消。
普京选择在城郊科特林岛军港登上护卫舰。
他检阅了一场名为“七月风暴”的演习。
演习科目也临时从反舰改为防空。
这场替代演习的舰队规模显得寒酸。
仅有3艘4000吨级护卫舰、5艘导弹艇,以及一艘苏联时期的老旧登陆舰。
俄罗斯海军的“门面”——“库兹涅佐夫”号航母,自2017年大修以来事故不断。
起重机倒塌、船坞沉没、多次火灾,耗费了天文数字的维修费。
原计划2024年回归舰队,现在又推迟到了2027年。
这艘航母的遭遇,活脱脱就是俄造船工业困境的一个缩影。
连一艘1992年服役的“坚定”号驱逐舰,最高航速都达不到设计指标。
舰上还被“土法”加装了“铠甲-S”防空系统。
这种拼凑式的防御,揭示了俄海军在装备升级上的窘迫与无奈。
人钱去哪了?
阅兵取消了,数千万美元的开销也省了下来。
这些钱,以及更关键的人力资源,都去了哪里?
普京签署了第747号总统令。
他将5个海军陆战旅直接扩编为师级单位。
这并非简单的编制调整,更是对海军力量的重新定位。
海军陆战队在陆地战场上的表现有目共睹。
他们在顿涅茨克和别尔哥罗德的战绩突出,获得了普京本人的称赞。
这其实是海军在水面舰艇受限后,将精锐力量转投陆地战场的务实之举。
海军人员“陆军化”,成为了一个新趋势。
新的编制中,甚至出现了“航空支援组取代登陆艇分队”的细节。
这表明海军的重心已从传统的登陆作战,转向更适应陆地冲突的空地协同。
普京还强调,发展战略核潜艇是俄罗斯海军的优先事项。
他亲自出席了第五艘“北风之神”级核潜艇“波扎尔斯基大公”号的入列仪式。
这笔钱,从面子工程转向了非对称威慑的“底牌”。
这无疑是一种清醒的战略取舍。
与其在水面战场上承担高风险,不如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更具威慑力的水下力量。
新战场困局
俄乌冲突,让无人机这种低成本、智能化、集群化的武器,彻底改变了战争面貌。
曾经威风八面的传统大型水面舰艇。
如今在港口集结,反而成了廉价无人机蜂群的活靶子。
这种“钢铁巨兽”与“蚊子军团”的对抗,显得笨重而无奈。
黑海舰队的舰船被迫伪装成货轮,甚至疏散至更远的港口。
太平洋舰队也大多缩在港内,避免暴露于潜在威胁。
这与其说是“隐藏实力”,不如说是活动范围受限的无奈之举。
所谓的“战略定力”,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的是“战略困境”下的最优解。
这种调整,并非简单的“认怂”,更是一种在现实压力下。
被迫进行的“断腕求生”式抉择。
它揭示了衰落中的帝国在现代战争面前,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
回到最初的问题:取消阅兵,到底是“遮羞”还是“智慧”?
在我看来,答案是两者皆有,并且相互交织。
这既是俄罗斯海军实力空心化的公开承认。
也是克里姆林宫在认清“无人机时代,集结等于自杀”的残酷现实后。
一次清醒而痛苦的战略断舍离。
与其说是普京选择了隐藏实力。
不如说是战争本身,逼着他将最后的资源,押注在水下的核威慑与陆上的绞肉机。
这场“未发生的阅兵”,预示着未来大国博弈的真正赛道。
不再是港口陈列的钢铁吨位。
而是适应新战争法则,并高效整合有限资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