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将在阿拉斯加与俄罗斯总统普京面对面交谈,就在普京同意后,原以为是俄美双方会谈,没想到白宫想让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参会。
这样一来,就有可能变成美俄乌三方会谈,这肯定是普京不愿看到的,多了乌克兰这个主角,也意味着有的条件乌克兰是不可能答应的。
显然,特朗普这样的做法,无非是认为自己已经“按住”普京了,认为事情的节奏一直都由自己掌控,接下来就看普京如何回应此事了。
值得一提的是,特朗普在自以为拿捏俄罗斯后,转身又对中国提了一个要求。
他在自己的社交平台公开喊话:我希望中国能迅速将大豆订单增加三倍。这也是大幅减少中美贸易逆差的一种方式。”他还保证订单会迅速完成。
这一番话并不是随口说说,而是卡在一个关键时间点抛出来的,因为中美贸易之间的90天关税休战期将在8月12日到期,如今仅剩一天不到,是否延长,也是由特朗普决定。
换句话说,如果休战期结束,中美关税很可能会重新回到三位数。特朗普在这个时候高调提大豆,很显然是想用一笔农业订单,希望中国妥协,换取中美双方一个缓冲的空间,自己在国内也好说话。
不过,想靠大豆生意来改善贸易逆差,这种想法并不现实。
如今的中国大豆进口格局,已经和过去大不相同。自从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中国早就开始物色其他替代国。如今,中国有七成的大豆来自巴西,而且价格比美国更便宜,运输安排也更稳定。只要巴西的供给持续稳定,中国就没理由放弃便宜货去买更贵的。
此外,中国早就明确表过态。早在今年6月,中国驻美大使谢锋就公开表态:即便大量购买美国的大豆和牛肉,也不可能解决贸易逆差,中国真正想买的高技术产品,美国却不卖。如果美国一边卡高科技出口,一边只想着卖农产品,那这笔账从根本上就算不通。
事实上,特朗普自己也清楚,大豆不是万能钥匙。但在当前局面下提出这样的要求,无非就是需要一个台阶。也就是说,若是中国愿意增加大豆采购量,他就能用“取得进展”的说法去延长关税休战期,既避免被鹰派批评对华软弱,也能稳住国内的农业选民。
尤其是他刚对印度加征了50%的关税,美国国内一些强硬派立刻追问:为什么对中国就不敢动手?况且中国也是大量采购俄石油的国家。
另一层压力来自美国自身的经济状况。财政部最新数据表明,美国国债已经突破37万亿美元。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中美之间的关税再次突然飙升,大资本极有可能撤离,美国金融市场承受的冲击会更大。
况且,中国要不要“多买美豆”,也是有几笔账要算的。首先,价格、运费、汇率、利润都要核算,便宜且稳定的巴西货自然更有吸引力。其次,保持进口来源多样化是长期战略,不能因为政治交易就把供应链绑在一个国家上,万一特朗普又变脸,想再找巴西就难了。最后,随着饲料配方调整和替代原料的使用增加,中国对大豆的刚性依赖已经下降,不会因为一个供应商的施压而被迫大规模增加采购。
综上,特朗普抛出“大豆换缓和”的想法,更像是一次试探。他想看中国是否愿意卖个人情,好让自己在关税休战期即将结束之际保留回旋余地。若中国能同意,一切都好说,若中国不同意,那他可能就会让关税回升,只不过他自己并不想这么做,从先前的中美关税战来看,特朗普并没有获得预期利益,反而发现中国反制手段如此强硬,甚至还没看见中国的底牌。
在经济与政治双重压力下,特朗普目前肯定是希望中国能同意的,如此,他则可以顺势延长休战期,并在国内宣扬这是他努力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