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民政部门的说法,我国从以前到现在一共批准了201万名烈士,里面有名字可以查到的烈士大概有175万。
要是觉得那200万烈士就是为新中国胜利而献出的全部英烈,您可就误会大了。
实际上,民国那会儿特殊的历史背景加上战争的残酷,很多为了国家牺牲交性在战场上英勇牺牲的烈士,甚至连名字都没能留得下来。
据一些不太全面的估算,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起,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大概经过的28年里,为革命献出生命的党员和革命志士多达2100万左右。
以红军长征为例,毛主席建国后曾多次提到,长征前全国的红军规模大概有30万左右,不过,经历了那段艰难险阻的长征,最终胜利到达陕北的红军,只剩下不足3万了。
在长征时期,红军的牺牲率超过九成,而且这还没算上当时红军的扩充。可以说,正是靠着包括红军战士在内的许多革命志士不断奋勇前行,才有了新中国的诞生。
在那些为革命献出生命的无数仁人志士中,既有默默无闻的英雄,也有革命群众的身影,还不乏我军的高级将领,甚至有人被称作无冕元帅。
就是说,要是他们没有在战场上牺牲,可能早就被认作元帅了,而在这些人里面,最出名、呼声最高的,非左权和叶挺莫属啦。
这两位兄弟的军事本领早就被大家公认了。在1988年中央军委批准的33名军事大家(后来又加了3名,一共36人)名单里,叶挺和左权的名字可算是赫然在列啦。
这“33名军事家”到底是按照什么标准选出来的呢?看他们的名单就知道,其实就是由5位国家领导人(包括毛主席在内)以及十大将军和十大元帅组成,剩下的8位,都是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献出生命的我军高级将领。
所以,这33位军事家,实际上是以新中国开国大将的身份为基准来衡量的,只有在军事贡献和战斗能力上达到了大将及以上水平的人,才算得上军事家。由此可见,左权和叶挺在军事领域的地位和才能都是非常突出的。
要是左权和叶挺没牺牲,继续存活到新中国成立后,到了1955年授衔那会儿,他们要是符合授予元帅军衔的条件,倒是有可能被封为元帅。毕竟,1955年那次授衔中,除了十大元帅,还有几个受表彰的将军也被授了将军衔,比如陈毅、贺龙、林彪、罗荣桓、徐向前、贾廷铁、刘伯承、郭沫若、刘华清、许光达、汪东兴、聂荣臻、叶剑英、陈毅、徐向前这帮人。如果左权和叶挺满足他们的条件,搞不好也能跨入元帅之列。至于十大元帅会不会变成十一、十二人或者更多,其实当时的政治和军事考虑是挺复杂的。要是真的有更多符合“元帅”级别的人选出现,也不是没有可能,但那得看当时的政治氛围和领导的决定。毕竟,元帅的数量不像普通军衔那么多,一般都是经过层层筛选、严肃评议的结果。
要是左权还在,没牺牲,那么到新中国成立之后,1955年授衔那会儿,他要是真的符合授予元帅的条件,也不是没有可能。毕竟,那个时候除了十大元帅,还有一些将军也被提升为将军级别,像陈毅、贺龙、林彪、罗荣桓、徐向前、贾廷铁、刘伯承、郭沫若、刘华清、许光达、汪东兴、聂荣臻、叶剑英等人。如果左权的贡献够大,条件符合,说不定也能入选元帅行列。
左权在牺牲的时候,是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副参谋长。这会儿,他一直在敌后战场上奋战,配合副总指挥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展开战斗。
当时,八路军的总指挥朱德和参谋长叶剑英都不在敌后战场,所以,30多万大军的实际掌控者就是彭德怀和左权。
左权的功劳有多高?1942年,作家刘白羽曾在他的文章中说到:
在掌控半个中国战场的八路军总指挥部里,左权同志确实是个非常忙碌的角色,除主要的大事由朱德总司令和彭德怀副总司令来定之外,日常的事务大部分都靠他来打理。他的军事理论水平、作战经验以及指挥才能,都是我们部队谋划和指挥工作中难得的宝贵人才。
左权算是我军中少有的几位同时接受过中外正规军事训练的高等级将领之一。他曾是在享有盛誉的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的学生。
之后,左权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被派往苏联,在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这回难得的是,他把中外的军事教育都吸收了,最后还揉合成了自己的一套指挥风格。
对此,毛主席曾给予高度赞扬,在《左权军事文选》中写道:左权连洋面包都能吞下去,这人真是两头都硬的真本事的将才。
1950年10月21日的《人民日报》对于左权的军事才华评价为:
左权借鉴了1925年至1927年大革命时期、内战阶段以及苏联红军最先进的战术,成了中国著名游击战术的开山人之一。对于坚持在华北敌后展开抗战,他的贡献可说是永远难以磨灭的。
要是左权在1942年没有在战场上牺牲,到1955年授衔的时候,他有没有可能成为新中国的开国元帅之一呢?这得考虑几个因素:首先,左权当时战功显赫,名声在外,若长寿,没有牺牲,肯定会继续为革命事业努力,声望也会逐渐提升。再者,毛主席和党内领导人会不会把他提拔为元帅,还要看他的政治地位、能力表现,以及当时党和军队对未来领导核心的需要。总的来说,左权作为一位具有丰富战斗经验和崇高威望的将领,如果没有早逝,极有可能成为那个时代的元帅候选人之一,不过,是否最终被授予,仍要看当时的政治氛围和领导层的具体考虑。
我觉得这个可能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你问为什么这么说,这其实主要还是因为当时的特殊情况。一方面,1942年左权牺牲后,留下了非常宝贵的战功和威望,但距离1955年授衔还差了不少时间,许多其他有能力、政治地位也很不错的将领都在等着那个荣誉。另一方面,担任元帅的人选不仅要战斗经验丰富,还得政治站位高、对未来有贡献,或者在党内有很高威望。再者,党内实际上对元帅的挑选非常谨慎,考虑很多,从这点来看,如果他活到1955年,成为元帅的可能性确实不大。总之,虽然假设他没牺牲,条件看起来不错,但实际情况让这个可能变得很渺茫。
虽然左权副参谋长的职位挺高,可他并没有单独掌握重大战略全权,这点对他争取元帅这个荣誉,有点不太有利。
参谋长这个岗位虽然在各级部队里面挺关键,也少不得,但论其地位,比起那些独当一面的战略大将,还是差点意思。这个差距,咱们从新中国各级参谋长的授衔情况也能看出来。
比如说解放战争那会儿,各大战略野战军的参谋长就体现了他们的重要角色,咱们也都知道,这些野战军真的是名副其实的战略方面军。就像西北野战军,虽然人数比其他的少一些,也拥有三十多万兵力,而兵力最多的第四野战军,甚至突破了百万大关。
不过,负责各支野战军的参谋长这些将军们,授衔时最高也就上将,比如说,曾经担任第四野战军参谋长的刘亚楼和萧克,都是在1955年授上将的。再者,担任第2野战军参谋长的李达,也同样是被授予的上将军衔。
这已经算不错的了,比如担任第一野战军参谋长的阎揆要和第三野战军参谋长的张震,竟然都只是被授予中将的军衔。
大部分野战军的主要领导都拿的是元帅的军衔,就连实际带领第三野战军的粟裕,虽然是大将,但在排名上可是排第一的大将,和他们的参谋长军衔相比,差得真不少。
所以,作为不是完全靠自己挑大梁的大将,虽然参谋长一般被看成和下一级的指挥官差不多,但实际上,各级参谋长的军衔往往比人们想象的低一些。
其次,左权的资历也不算能够让他轻松晋升为元帅。大家都知道,1955年评定军衔的时候,不光看战绩,还要考虑资历、平衡之类的因素。而在这些条件上,左权的资历显得不够“扎实”。
红军时代,左权的最高职务是红一军团参谋长,既不是某个红色根据地的创建者,也不是独当一面的军团长或军长(指红四方面军军长)。这与10大元帅的资历显然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到最后说到“山头”这一环,由于左权来自红一方面军,又没有担任过军团长这个职务,所以,他很难被认定为红一方面军的代表,进而也就很难获得元帅的军衔。
大家都知道,授衔的时候,考虑了不同部队的代表和“山头”的情况,所以在十大元帅里,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以及南方的红军游击队,各自都有自己的代表。
在这些元帅中,红一方面军的出身者最多,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罗荣桓、聂荣臻、叶剑英这七位都是红一方面军的成员。还有代表红军南方游击队的陈毅元帅,也来自红一方面军,只是因为没赶上长征,所以没归属于其他方面军。
所以,红一方面军已经拥有了很多资历深厚、功绩卓著的元帅,考虑到职务和人数的原因,左权既不可能也没必要代表红一方面军去争取元帅的称号。
其实,民间对于元帅受降的标准,一直有着一个较为公认的具体化阐释,那就是,想被授予元帅军衔,必须满足5个条件:
第一,革命根据地的参与创建者;
第二,红军时期军团或军级领导职务;
第三,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师级和新四军军级、相当规模根据地一级军区领导职务;
第四,解放战争时期方面军领导职务;
第五,授衔时担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第1条显然不适用左权,因为,1930年从苏联学成返回后,左权直接加入了已经形成的中央苏区,并不是红军革命根据地的开创者。
第2条还不符合要求。红军时期,他最高只担任红一方面军的军团参谋长,并没有达到军级或军团级别(提到的红四方面军的级别,红四方面军其实没有设立军团,那时的军与红一方面军的军团级别相同)。
第3条,抗日时期担任八路军副参谋长的左权,按照理论应该达到了八路军副师级的水平,不过,因为左权并不算真正能独当一面的高级将领,在这块仍有点勉强的感觉。
第4条和第5条,考虑到当时左权已经去世,讨论起来有点尴尬,但如果假设他还在的话,单凭他从未担任过某一方面军的大将职务来看,他担任的职位更倾向于解放军的参谋长或副参谋长,而要说他成为野战军或方面军领导的可能性就显得不太大。
更别提当时国内五支野战军的司令员,没有哪个人可以轻易被取代。第1野战军由彭德怀担任司令员,第二野战军的领头人是刘伯承,第三野战军的指挥官是陈毅,实际指挥还由粟裕掌控,第四野战军的司令员则是林彪,而华北野战军则直接隶属于解放军总部。
那么,左权要想接替谁成为一支野战军的司令员,基本没戏。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这几位都比他资历深、战绩更亮眼,想替换他们几乎没有可能。资历稍浅点的粟裕,平常在敌人心窝子里打“神仙仗”,表现得可谓是顶呱呱,显然也不在考虑范围内。就算是直属总部的华北野战军,也有徐向前在那儿坐镇,位置紧紧实实。
在解放战争时期,左权担任任何一支野战军的指挥官几乎没有什么希望。
所以,按照民间列出的那五条评判帅位的标准来看,就算左权将军没有牺牲,他获得元帅的几率也不大。
其实,要看左权是不是能当上元帅,就得瞧瞧叶剑英元帅的排名了。你看,十大元帅里,叶剑英排到第十,也就是最后一名。
要说叶剑英在八路军里的职务,是八路军参谋长,而左权也只是他的副手罢了。叶剑英的职务比左权高出半个等级,可他在10大元帅里的排名却最靠后,排在第十名。这样一来,左权还怎么可能超过叶剑英,成为元帅呢?
所以我觉得吧,要是左权将军能再多活一点儿,看到新中国成立的话,他拿大将军衔的可能性远比成元帅要大得多。凭借他那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在革命中的突出贡献,成为开国大将也完全没问题。
叶挺
其实吧,比起左权,叶挺要被评为元帅的事情争议似乎少一些。因为就在1955年10大元帅授衔完后,休息室里那些元帅们聊到叶挺的时候,就提到过“如果叶挺还能活着的话,应该能得到元帅军衔”这事。
当时,叶剑英元帅跟陈毅元帅开玩笑说:“要是叶军长还在你们那儿,新四军就得有两位元帅了,是不是?”陈毅元帅听后笑着说:“要是叶挺军长还活着的话,我一定把这元帅的荣耀让给他,那年在十位元帅里,确实有两个叶帅,真是挺有意思的!”
可见,在那些元帅心中,叶挺的地位相当高,完全可以和他们开国元帅相提并论。由此一想,要是叶挺没遭遇飞机失事遇难,不知道在1955年授衔的时候,他是不是也能摘得元帅的军衔呢?
从资历来看,叶挺被授予元帅并没有啥问题,他的背景和经验甚至比十大元帅中的大部分人还要丰富得多。
早在大革命那会儿,叶挺就担任了中国共产党直接掌控的正规武装力量——叶挺独立团的团长,也因此成了北伐的有名将领。大革命挫折后,他接连带头搞了三次主要起义中的两次,分别是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
不过,经历了那两次起义之后,叶挺因为各种原因做出了不同寻常的决定。受到不公平待遇后,他选择了退出党组织,之后便开始了将近十年的漂泊生活。
全面抗战一开始,南方红军的游击队就被改编成了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也被任命为军长。不过,要知道,新四军的军长这个职位本身就是蒋介石和共产党达成妥协的结果。而且,当时叶挺还不是共产党员哦。
所以,虽然挂了军长的名头,但事实上,他在新四军里面并没有掌握太大话语权,更别说指挥新四军的事情了。这样一来,抗战期间,叶挺也很难拿出闪亮的战绩或者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战果。到了1941年皖南事变后头,他更是被蒋介石给软禁住了,直到1946年国共谈判时才算是被放出来啦。
就在叶挺离开牢笼,准备乘飞机去延安的路上,飞机突发失事,导致包括叶挺在内的好多人遇难,也让叶挺的人生戛然而止啦。
由此可见,叶挺的背景确实深厚,早期在革命中也占据了重要位置,但随着时间推移,无论是土地革命还是抗战时期,他的表现都难以算得上突出,也不太符合人们说的那些评定元帅的标准。
更重要的是,从1927年退出国民党以后,经过漫长的10年脱党日子,叶挺既未加入土地革命,也没有为革命带来多少实际的帮助。
就算担任新四军军长那会儿,他依然不是党内的党员。这也说明了,1946年叶挺获释后,主动请求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得到了毛主席的同意。
叶挺1927年退出党,虽有各种原因,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革命最艰难的时刻脱离组织,显得不太妥当,当然也无法获得元帅的军衔。
更不用说了,就算从平衡局势和派系考虑,叶挺代表新四军被封为元帅的可能性也几乎没有。因为在抗战期间,真正掌握新四军、做出贡献的并不是军长叶挺,而是实际指挥新四军的项英。就算项英牺牲之后,新四军的代表恐怕也只能是陈毅或者粟裕。
所以,不管怎么看,叶挺就算能熬到新中国成立以后,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的几率也不大。
因为叶挺的资历深厚,加上早期的革命功绩,评为大将其实不太合适。我个人觉得,要是叶挺还在的话,他像邓小平那样由军转政,干脆不授军衔的可能性可能更大,也更有利于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