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车反被讹,我怒讹4S店1500,结果更憋屈了

2025-10-24 01:56 137

咱们老百姓过日子,车子是个大件,平时磕了碰了,心里都挺不是滋味。

出了事故,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找个靠谱的地方修好,尤其是品牌自己的4S店,总觉得那里技术专业、服务规范,能让人放心。

可有时候,正是这份信任,反而会让人陷入一个接一个的麻烦里,最后钱虽然要回来一点,但心里那股憋屈的火,却是怎么也浇不灭。

最近,就有一位车主的修车经历,把4S店服务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展现得淋漓尽致。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就是一起常见的交通事故。

九月初,这位车主的车右前方被撞,叶子板和保险杠受损。

本着对品牌的信赖,他将车送到了当地一家官方授权的4S店进行钣金喷漆维修。

从这里开始,一场耗时费力的拉锯战就拉开了序幕。

4S店起初承诺几天就能修好,车主满心期待地等着取车。

可当他按约定时间,花了近一个半小时的公交车程赶到店里时,看到的修复效果却让他大失所望。

车漆喷得凹凸不平,颜色有斑块,甚至还有一些像蚯蚓爬过一样的奇怪纹路。

对于喷漆这种精细活儿来说,这样的出品质量显然是不合格的。

更让人恼火的是,车主还发现在送修车辆的其他部位,无端多出了几道新的划痕。

面对质疑,店方的处理方式很轻描淡写,只是口头表示“不是我们弄的”,然后提出帮忙抛光处理一下,试图将问题淡化。

这还不是最离谱的。

当车主指出漆面存在严重质量问题后,4S店竟然提出了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方案:让车主自己把车从这家店开到另一家德系品牌的4S店去,找那边的师傅重新喷漆。

这个提议暴露出的问题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说明这家4S店自身的维修技术能力可能存在严重短板,连基本的喷漆工作都无法保证质量。

其次,这种做法极不负责任,将本该由店家承担的修复责任和转运过程中的潜在风险,直接转嫁给了消费者。

这让原本希望得到专业服务的车主,感受到了深深的敷衍。

无奈之下,车主只能同意让他们重新处理。

可第二次取车时,问题依旧。

虽然漆面平整了,但质感完全搞错了,原本的磨砂面被喷成了亮面。

到了第三次取车,车主因为赶时间,在店里没能仔细检查就开走了。

然而,当他回到家,在灯光下仔细查看车辆时,一个让他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的事实出现了:车辆送修的是右侧,可完好无损的左侧车头,包括左大灯周边,竟然出现了多处新的破漆和碰撞导致的糙点。

这意味着,车辆在4S店维修期间,不仅没有被妥善保管,反而遭受了新的损伤。

这下,问题彻底从“维修质量不佳”升级到了“维修造成新损伤”的层面。

双方的沟通也进入了最艰难的阶段。

据车主反映,当他向4S店的经理讨要说法时,对方的回应堪称一套推卸责任的“组合拳”。

经理先是立刻把责任推给具体操作的师傅,摆出“谁弄坏的你找谁赔”的姿态,试图将4S店这个法人主体的责任撇清。

紧接着,他还用一种质疑的口吻,暗示这些新划痕可能是车主自己造成的,理由是“一年的车有点划痕很正常”。

这种颠倒黑白的说法,无疑是在消费者的伤口上撒盐。

在沟通过程中,这位经理还有一个很有特点的行为,就是频繁使用方言发送语音消息。

这种方式在维权过程中,给消费者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语音消息不像文字聊天记录,很难直接截图作为清晰的证据。

而且,方言对于非本地人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沟通壁垒,容易让对方产生有理说不清的无力感。

这种种行为,都指向了一个目的:拖延、消耗,让消费者在反复的拉扯中感到疲惫,最终放弃维权或接受一个不合理的解决方案。

面对4S店的强硬和推诿,车主并没有放弃。

他提出的赔偿方案是,要求对方赔偿三倍的喷漆费用,他自己拿着钱去找其他店修。

而4S店则一路从“我们给你重新喷漆”,到“喷漆再送你一次保养”,再到搬出所谓的“厂家规定不允许现金赔偿”,最后只愿意赔偿护板之类的实物。

这种只愿提供服务或实物,却对现金赔偿百般推脱的做法,在很多服务行业纠纷中都很常见,其目的就是为了把成本控制在自己体系内,避免真金白银的损失。

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事情的转机出现了。

车主拨打了“12345”市民服务热线。

这条热线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个非常有力的维权工具。

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咨询电话,而是一个联通政府各职能部门的监督协调平台。

当消费者的投诉被系统受理并生成工单后,会被直接派发给相关的监管部门,比如这次事件中的交通管理局。

监管部门接到工单后,有责任、有义务介入调查和调解,并且处理过程和结果都会被记录和考核。

这就给商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压力。

果然,在交通管理局的介入调解下,之前态度强硬的4S店经理,终于同意坐下来谈赔偿。

最终,双方达成了1500元的现金赔偿协议。

这个数字的计算方式也很有意思,是按照新产生的损伤算作1.5个喷漆面,乘以2倍的惩罚性赔偿,再乘以一个500元的单价得来的。

值得注意的是,车主还发现了一个猫腻:4S店给他开出的喷漆报价是每个面500元,但向保险公司报备的价格却是450元。

这种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报价,也就是所谓的“阴阳价”,反映出店家在经营诚信上可能存在瑕疵。

然而,即便拿到了1500元赔偿,这位车主依然感到“一肚子火”。

为什么?

因为金钱上的弥补,无法抚平整个过程中所耗费的时间、精力和受到的精神折磨。

更重要的是,当他以为事情终于告一段落后,却发现了一个更让他恶心的问题:那块被反复折腾、最终由4S店“修复”好的漆面,在正常洗了三次车之后,就出现了新的质量问题。

这说明,4S店从头到尾的修复工作,可能都存在偷工减料或技术不过关的情况。

他们最终的所谓“修复”,只是做了一个经不起时间考验的表面功夫。

这1500元,看似是维权的胜利,但实际上,它仅仅赔付了4S店后续造成的额外损伤。

对于最开始的喷漆质量问题,对于车主为此付出的巨大时间成本,以及对这个品牌和4S店体系信任的崩塌,是远远无法弥补的。

车主拿着这笔钱,依然需要自己再去寻找一家真正靠谱的修理厂,去解决那个从一开始就没被妥善处理的漆面问题。

这趟修车经历,从头到尾都充满了不专业、不负责和不诚信,这才是让车主怒火难消的根本原因。

这件事也给所有车主提了个醒,在车辆维修时,一定要留存好证据,从送修前的车辆状况照片视频,到维修过程中的沟通记录,都应妥善保管。

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要敢于并善于利用像“12345”这样的公共服务渠道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

足球资讯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足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