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晚,歌手陈粒在一场音乐节演出中,佩戴的耳返设备突然发出剧烈爆响,导致其耳朵剧痛。现场视频显示,她在演唱过程中短暂失神,手指迅速捂住右耳,面部明显抽搐,但仍强忍不适,坚持完成整场表演。直到演出结束,她才在后台摘下设备,发现耳返接收器已有烧焦痕迹。
次日,陈粒通过社交媒体回应此事,坦言“耳朵至今仍在疼痛”,并透露这已是她第三次遭遇耳返爆炸事故。她解释未当场中断演出,是担心情绪失控影响演唱,更不愿让购票观众因设备问题承担演出中断的后果。她同时宣布,将减少未来舞台演出,以保护身体健康。
耳返,全称“入耳式监听系统”(In-Ear Monitor, IEM),是现代舞台表演的核心装备。它让歌手在嘈杂环境中清晰听到自己的声音和伴奏,避免因听不清而跑调或节奏错乱。一套专业耳返系统由调音台、无线发射器、接收器和定制耳机组成,通过专用频段无线传输混音信号,延迟极低,音质稳定。
演出中,歌手耳中的声音并非现场实况,而是由音响师根据其偏好定制的“私人音轨”——人声突出、伴奏平衡,甚至可加入节拍提示。这种高度个性化的监听,极大提升了表演稳定性。然而,正因其直接接触耳道且长时间佩戴,一旦设备出现异常,风险也远高于普通耳机。
陈粒此次遭遇的“爆炸”,并非物理意义上的炸裂,而是设备在传输过程中突发剧烈电流冲击,产生刺耳爆音,伴随瞬间高温,可能灼伤耳道或引发听力损伤。尽管具体技术原因尚未公布,但业内推测,问题可能出在接收器电池或电路短路。专业耳返多采用可充电锂电池,如Shure的SB900系列,续航可达10小时,但若电池老化、充电不当或设备散热不良,仍存在热失控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消费级蓝牙音箱近年多次因电池过热被召回——如安克(Anker)曾召回声阔蓝牙音箱,Yoto Mini扬声器也因起火风险遭美加两国联合下架——但专业舞台耳返设备至今未有公开召回记录。Shure、Sennheiser等主流品牌的产品均通过FCC、CE等国际安全认证,理论上具备过充保护、温度监控等多重安全机制。
然而,理论安全不等于现实无虞。大型演出环境复杂,设备长时间高负荷运行,电池循环使用频繁,若缺乏严格维护,隐患便可能累积。陈粒称此类事故已发生三次,虽无第三方信源证实,但若属实,说明问题具有重复性,绝非偶然。更令人担忧的是,目前行业并无强制性的耳返设备安全检测标准,更多依赖团队经验与厂商规范。
事实上,耳返故障在演出中并不罕见,只是多数表现为“无声”或“断连”。张艺兴、王俊凯等艺人均曾遭遇耳返失灵,被迫凭记忆完成表演。韩红更曾因耳返问题当场叫停节目,直言“不能对观众不负责任”。这些事件暴露的不仅是技术风险,更是演出安全管理体系的薄弱环节。
专业演出通常配备主备双接收器、备用耳机和有线监听作为应急方案,但这些措施主要针对信号中断,而非设备自燃或爆炸。电池管理、设备服役年限、充电流程等细节,往往由团队自行把控,缺乏统一规范。中国演艺设备技术协会虽于2025年发布《舞台机械安全风险评估指南》,但内容未涵盖个人音频设备的电气安全。
此次事件后,公众开始追问:谁该为舞台设备的安全负责?是艺人自担风险,还是主办方、音响公司、设备厂商共同构建防护网?陈粒的沉默坚持,被赞“敬业”,但也折射出行业对艺人身体代价的默许。她强调“观众不应为设备事故买单”,这句朴素的话,恰恰点明了演出安全的本质——它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责任伦理。
未来,类似事故或难以完全避免,但可系统性降低风险。行业亟需建立耳返设备的定期检测与强制报废机制,明确电池使用周期;推动厂商公开安全设计标准,增强透明度;同时,鼓励演出方为艺人提供更全面的健康保障,而非仅依赖个人忍耐。
陈粒的伤痛,不该成为舞台的沉默注脚。当聚光灯亮起,每一秒的完美呈现,都不应以身体为赌注。一场音乐节的爆音,或许正是整个行业听见警钟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