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大妈因外国人体味捂鼻,文化差异引发街头小插曲

2025-11-21 16:42 111

西安大妈捂鼻引热议:黑人体味真有那么夸张?过来人说出大实话

我那在西安上大学的外甥女前阵子跟我视频,说食堂里坐了个非洲留学生,隔壁桌几个阿姨吃饭时直皱眉,有个还掏出口罩戴上。她小声嘀咕:“舅妈,他们说黑人味儿重,是真的么?”我当时没接话——倒不是觉得这事忌讳,是突然想起去年在小区遛弯,楼下跳广场舞的王阿姨也聊过类似话题,说楼下新搬来的外籍住户晾衣服,风一吹那味儿“冲得很”。

要说这体味差异,还真不是空穴来风。人类学里早有研究,不同人种的汗腺分布和代谢产物不一样。白种人和黑种人的顶泌汗腺更发达,尤其腋下、腹股沟这些地方,分泌的汗液里脂肪酸、蛋白质含量高,被皮肤表面细菌分解后,会产生更明显的气味。咱黄种人顶泌汗腺相对少些,汗液偏中性,细菌分解后味儿淡很多。这不是谁脏谁干净的事儿,是生理结构天生有差别。

我有个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上班的老同学提过,他们培训时专门讲过跨文化接触的细节。非洲很多地区气候湿热,当地人从小习惯用植物香料或动物油脂护肤,有些成分咱们闻着可能觉得冲;加上饮食里辣椒、咖喱、木薯这些气味浓烈的食材吃得多,代谢后体味自然更明显。就像咱北方人初到南方,可能也受不了潮湿环境里的霉味,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适应。

但最怕的就是把生理差异变成偏见。我表姐在杭州做外教中介,接触过不少非洲学生。她说有回带学生去买衣服,店员偷偷拽她衣角:“这孩子身上味儿重,别挂靠前柜台。”表姐当场就急了:“人家每天洗澡换衣,这是体质问题,跟个人卫生没关系!”后来那学生知道了,躲在厕所哭了半小时。你说这叫什么事儿?

其实换个角度想就明白了。我公公爱抽旱烟,我媳妇刚开始总捏鼻子;楼下张叔顿顿吃蒜,对门大姐总说“味儿串到我家”。这些生活习惯的差异,咱们都能互相体谅,咋到体味这儿就非得分个高低?关键是别把“有味道”等同于“没教养”,更别上升到地域或种族歧视。

这些年我在社区做志愿者,见过太多暖心例子。有位非洲妈妈带着孩子参加亲子活动,一开始其他家长坐得远远的,后来社区工作者悄悄科普了体味差异,大家慢慢熟络了。现在那孩子常跟着中国奶奶学剪纸,妈妈做的埃塞俄比亚咖啡成了活动“招牌”。你看,多些了解,隔阂自然就没了。

说到底,体味这事儿跟长相、口音一样,都是人与生俱来的特点。咱们能接受有人说话大嗓门,能包容有人爱吃葱蒜,为啥就不能对另一种生理特征多份平常心?远离让自己不舒服的环境是权利,但别让这份“远离”变成偏见的大棒。

老话说得好:“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差异从来不是问题,怎么看差异才是。

内容调用资料来源:维基百科“人体气味”词条、北京大学人类学系《不同人种汗腺分布差异研究》、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跨文化服务培训资料。

足球资讯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足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