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记重拳,让整个布鲁塞尔措手不及。11月1日,中方正式确认:此前公布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适用范围已扩展至欧盟。
消息落地,欧盟方面反应强烈。尽管为此准备了一年之久,但当真正面对中国这张“稀土王牌”时,欧洲依然显得准备不足。数据显示,欧盟高达98%的稀土永磁体消费完全依赖从中国进口——这些材料是汽车工业、国防系统和航空航天等欧洲核心产业不可或缺的“工业维生素”。
中国在全球稀土供应链中占据着近乎支配的地位。据国际能源署统计,中国不仅贡献了全球60%以上的稀土矿产,更掌控着全球92%的稀土加工产能。这种结构性优势,使欧盟在短期内几乎无法找到可行的替代方案。
为应对困局,欧盟与G7正加速推进“关键矿产生产联盟”计划,意图联合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通过联合采购、战略储备与承购协议,构建去中国化的供应链。这一举措被普遍视为意在抗衡中国在关键资源领域的主导权。
对此,中方回应理性而克制:“只要遵守出口管制规定,履行必要程序,欧洲企业的正常需求就能得到保障。” 这句话既是对合规企业的保障,也暗含对博弈规则的重申。
此次管制延伸,不仅是一次贸易调控,更是一次清晰的战略信号——在全球化博弈中,谁掌握关键资源的命脉,谁就握有对话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