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的现场气氛瞬间到了最热的时候:面对台下用户关于“被网络暴力”的提问,蔚来创始人李斌当场给出了既坦然又有底线的回答,这一刻把公众讨论从八卦拉回到公司治理与公关边界的问题上,让人既想继续听下去,也想知道后面会如何收场。
当日,李斌在用户活动上回应个人遭遇网络攻击的话题。
他把一部分网络评论归为“娱乐性质”,认为管理层需要承受一定的舆论关注,哪怕那些话题有时带着戏谑成分。
与此同时,他画出一条清晰的界限:不允许触及员工家属、用户权益,也不允许有人蓄意抹黑公司品牌,对明显诽谤性的内容,企业法务会介入处理。
李斌的语气带着轻松,但提到法务时显然是认真的,这种“既容忍又设线”的态度,立即引发现场热议(东方财经报道,11月10日现场发言)。
把这段表态放到更广的背景来看,并非孤立事件。
近期公开工商信息显示,蔚来电池科技(安徽)有限公司发生管理层调整:李斌在该公司身份由董事长变更为董事,曾澍湘不再担任法定代表人、董事兼总经理,何旭接任相关职务。
该企业自2022年10月成立起就定位为蔚来在电池与材料方向的重要平台,注册资本为20亿元人民币,经营范围覆盖电池制造与销售、电子材料研发、石墨碳素制品、新型膜材料、汽车零部件、智能输配电设备以及人工智能应用等多个领域(界面新闻、天眼查数据)。
这些变动让部分观察者把李斌的公开发言与公司治理调整联系起来,试图探寻言论与企业运作之间的相互影响。
在财务层面,蔚来最近发布的季报提供了一组被广泛讨论的数据:2025年第二季度营收为190.1亿元,同比增长9%,环比增长幅度达57.9%;净亏损为49.95亿元,较上年同期略有收窄(上年同期净亏损50.46亿元)。
这些数字体现出业务营收出现阶段性回暖,亏损总体维持在较高水平但已有改善空间。
对于一家处在新能源车竞争白热化阶段的企业而言,营收回升和持续亏损并存,既是机会也是挑战;外界对公司高管话语的敏感性,自然也会随着业绩表现而上升或下降(蔚来财报数据)。
把注意力放回到“网络暴力”这个话题本身,李斌的回应折射出三个层面的问题。
第一,是公众人物的身份与公众情绪之间的张力。
作为企业掌舵者,既需要面对用户和市场的质问,也要承受来自社交平台的各种声音。
在这种情况下,用一些轻松的说法化解压力,常被视为一种策略。
第二,是法律与舆论的边界。
当社交讨论演变为针对个人或群体的诽谤,企业不得不借助法务工具维护权益。
李斌提到法务“经常干活”,表明蔚来在这一点上采取了更主动的防护姿态。
第三,是品牌与用户信任的平衡。
公司要保护用户与家属不受攻击,同时也要维持与用户之间的良好互动氛围,如何在宽容与警戒之间找到合适位置,考验着高层的判断力。
把这些层面放在行业语境里观察,蔚来并非孤例。
新能源车领域的竞争不仅在技术与供应链之间展开,也在舆论场上拉扯。
每当产品、服务或管理层发生变动,社交媒体上便有大量声音涌现,有建设性的批评,也有带有情绪的指责。
企业在应对时既需要开放与透明以赢得公众信任,同时也需依法维权以维护公司与用户的合法权益。
李斌公开表态的“容忍但设线”策略,恰恰反映出这一行业现实。
从传播角度看,CEO公开处理这类问题有两个作用:一是直接安抚用户与投资者,通过公开回应削弱谣言扩散的能量;二是为内部与外部树立行为规范,让员工与合作方明确企业在舆论处理上的态度。
倘若互动策略过于强硬,可能激化冲突;但若过于放任,又会让不实信息损害公司形象与用户权益。
李斌的说法试图在这两端找到一种平衡点:可以被调侃,但不能被诋毁。
围绕公司管理层变动的事实,也值得细看这次调整的时间与内涵。
蔚来电池科技(安徽)作为蔚来控股下的全资子公司,自成立以来承担着电池制造与相关材料研发的重要任务。
管理层的调整往往与业务推进、组织整合或战略聚焦有关。
把李斌在公司层面身份的变动与他在公开场合对舆论的态度放在一起看,不难发现企业在变革期试图兼顾内外两端:对内梳理治理结构,对外稳住品牌与用户预期。
在社交媒体上,这次事件的讨论呈现多样化反应。
部分网友对李斌的“娱乐大家”表述表示理解,认为公众人物应有一定心理承受力;另一些声音则强调企业应更重视用户和家属的保护,认为任何带有诽谤性质的言论都不应被轻视。
也有观点提出,企业应加强对话与透明度,避免社交平台的猜测占据主导。
总体来看,公众讨论显示出成熟社会中对公民权利、企业责任与信息传播机制越来越复杂的期待。
结合财务数据的解读,外界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业绩是否能持续改善,以及舆论事件是否会对用户信任和品牌造成长期影响。
营收的环比大幅增长说明在销量或服务方面有阶段性回升,净亏损有所收窄则表明成本控制或收入结构上出现积极变化。
但这类财务信号通常需要更长时间的连续表现来证实其稳健性。
公司在处理舆论问题时若能保持透明度并提供事实依据,往往更容易抵御短期的负面情绪。
在企业法务日常工作的背景里,针对明显诽谤的法律应对成为不少大公司常态化操作的一部分。
通过法律通道澄清事实与追责,并非压制言论自由,而是维护基本的信誉秩序。
当公众讨论处于合理范围时,企业更应以沟通与改进为主;但当讨论变成针对个人与用户的恶意攻击,公司有权采取相应措施以保护当事人及品牌。
把视角再拉宽一些,社会对网络暴力的容忍度在逐步下降。
随着相关法律法规和平台治理机制的完善,越来越多的不当言论会被限制或追究。
企业在这一进程中扮演着既是受害方也是治理参与者的双重角色。
如何在维护自身权利的同时,保持与用户的信任连接,成为管理层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
回到现场那句影响力不小的表态,“作为CEO要学会让大家开心,但不能接受对家属和用户的攻击”,这句话被不少人解读为一种新的公关语气:既有人情化的自嘲,也有法治化的提醒。
这样的表达方式能否成为行业常态,还有待观察。
至少在短期内,它提示了一个信号:企业高管不能只做技术和业务决策者,还要学会在公共舆论场上调整言辞与策略。
把讨论收束到一个更具操作性的点,企业在与公众沟通时可以做到三件事。
第一,保持事实公开,把可核实的数据与进展及时向用户披露,减少信息真空带来的猜测空间。
第二,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对明显侵害用户权益或公司名誉的言论,依法处理并给出清晰说明。
第三,提升与用户的互动质量,把平日的用户服务做深做细,将口碑建设作为长期资产。
这些动作能在舆论波动时发挥缓冲作用,帮助企业更稳健地前行。
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此刻回到眼前:在公众场合,作为企业掌舵者,既要接受一部分戏谑与调侃,亦需在有害攻击出现时迅速划清界线。
李斌的回应既反映了个人应对舆论的态度,也反映了蔚来面对外部压力采取的策略。
对公众而言,一条值得讨论的问题是:在面对网络批评时,企业应以何种方式平衡言论自由与名誉保护?
读者可以在评论里说说看,大家更倾向于企业采取宽容策略,还是偏好更严肃的法律维权?
这样的讨论或许能把公众与企业之间的互动推向更理性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