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种体验?明明地图上看两座城市离得不远,坐火车却要绕半天?广安人对这事儿怕是深有感触。
这座守着川东门户的城市,322万老乡盼高铁盼了好些年。论位置,它是成渝双圈里唯一全域纳入的地级市,说起来挺风光。可看看账本:GDP1600亿,城镇化率刚到47%,比全国平均水平差了一大截。更让人着急的是,明明定位是重庆都市圈北部副中心,去趟成都却要晃悠快3小时,这交通瓶颈就像卡在喉咙里的鱼刺,不疼但硌得慌。
2022年有个大消息,重庆都市圈扩容,广安全域都算进去了。这可不是简单换个名头,看看实打实的联系就知道:一半的工厂给重庆做配套,六成游客从重庆过来,七成地里长的都往重庆送。有人说这是"胳膊肘往外拐",其实啊,经济这东西就像水流,哪方便往哪去。广安正好成了跨省域同城化的试验田,给全国探探路。
今年夏天,南广铁路的消息让广安人坐不住了。这条双线高铁设计时速250公里,正线95公里,别看不长,却像给成渝高铁网补上了关键一环。新建的高坪站,改建的南充北站、岳池站,再加上已经有的广安东站和广安南站,5个站点串起了一条快速通道。
算笔时间账你就明白多重要:以前广安到成都要2.8小时,以后1.3小时就到,等于把路上的时间砍了一半还多;南充到重庆更厉害,从1.3小时缩到0.9小时,真正实现了"一杯咖啡的功夫就跨省"。这哪是修铁路,分明是给两座城市按上了加速键。
有人可能会说,不就是快了一小时吗?可你想想,当成都和广安的距离变成1.3小时,意味着什么?成都的工程师可以当天来回指导生产,广安的农产品早上采摘中午就能上成都的餐桌,年轻人周末去成都逛街晚上回家睡觉也不是不可能。
这条铁路最妙的是把两条大动脉连了起来。2027年成达万高铁通车,2028年西渝高铁通车,南广铁路就像个关键齿轮,把这两条线牢牢咬合在一起。以前绕重庆的U形路线,以后就变成穿广安的直线,这节省的可不止是时间。
今年的进度条看得人心里踏实。6月30日国铁集团给了接轨批复,跨省协调可不是件容易事;7月15日环评公示,连绿色建设的细节都考虑到了。为啥这么赶?就是要赶在另外两条高铁通车前做好准备,到时候三条线一起发力,效果才叫震撼。
这事儿能这么快推进,背后是实打实的国家执行力。从2023年做可研报告,到2024年拿用地预审,再到2025年这一连串动作,每个节点都卡得很准。四川省把它列进重点项目,就是看准了它能给"轨道上的双圈"添把大火。
高铁一通,变化可不是一星半点。重庆的汽摩零部件、新能源产业,以后往广安转移更方便了,玄武岩纤维基地这样的项目也能跟着沾光。成都的技术和资本,借道成达万高铁过来,广安的产业升级就有了新动力。
华蓥山的红色旅游也能迎来春天。以前成都人过来得坐3小时汽车,以后1.3小时高铁直达,周末游、亲子游肯定多起来。有人算过账,到2028年旅游收入说不定能翻三倍,这可不是空想。
更实在的是对老百姓生活的改变。现在广安城镇化率47%,照着这个势头,过几年冲到60%不是难事。高铁站周边的房子好卖了,配套设施跟上了,在外打工的老乡回来置业的也多了。毕竟谁不想离家近点,既能照顾老人又能挣钱呢?
广安这步棋,其实是在做一个大胆的试验。川渝高竹新区搞的"5318"改革,经济活动5个一体化,社会事务3个属地化,就是想打破行政区划的框框。现在重庆的三甲医院在广安开了分院,成渝社保也能互认,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便利。
高兴之余也得留个心眼。高铁能带来人流物流,但怎么把这些流量变成留量,才是真本事。要是光有人路过没人留下,那可就成了"流量陷阱"。还有生态保护,长江上游的屏障得守好,环评里说的跨界污染联防,得真正落到实处。
铁轨铺得快,家乡富得快;站点离得近,日子甜得很。广安这事,不只是修条铁路简单,它在试着回答一个大问题:行政区划和经济发展怎么才能更合拍?
想想看,以后1.3小时到成都,20分钟到重庆,这样的广安会是什么样?它可能会给"双圈城市"定个新标准,让大家明白,距离不是问题,方便才是王道。
这或许就是高铁的魔力——不只是缩短距离,更是在重塑我们对城市、对生活的想象。广安的事,说不定就是很多城市明天的样子。你家乡的高铁,又有什么新动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