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成为皇帝后打算攻打日本,但刘伯温劝阻了他,刘伯温的话至今仍发人深省。
公元1360年,朱元璋带领队伍成功拿下处州后,做了一件大事。
战事胜利后,朱元璋高兴极了,他命令手下去找一些厉害的谋士,帮助他统一全国。
听了这话,朱元璋身边的将领胡大海建议,说自己有几个不错的谋士可以推荐。
一是行省元帅叶琛,二是匡山居士章溢,三是青田神童刘伯温。
几天后,叶琛和章溢顺利加入了队伍,但刘伯温始终没有同意。
朱元璋想尽快把贤士纳入自己的队伍,于是派了能将孙炎,先是以金钱来“聘请”刘伯温。
朱元璋被拒绝后,写了一封信,坦率地表达了自己建立国家的理想,但刘伯温依然无动于衷,还让孙炎带了一把宝剑作为礼物回去。
情急之下,朱元璋只好再次写信,并让孙炎带回刘伯温赠送的宝剑,再请贤士出山相助。
这次,刘伯温终于被朱元璋的诚意打动,从此甘心为他效力,出谋划策,征战沙场。
他们邀请贤才的故事,也被后人与刘备请诸葛亮的佳话相提并论。
作为“翻版诸葛亮”,刘伯温在辅佐君王时,施展了不少令人赞叹的计策。特别是在领土问题上,他还曾劝阻朱元璋扩张领土的念头。
然而,他的阻碍行为,并没有让朱元璋反感,反而让朱元璋十分珍视,多年后还感叹此举妙不可言。
这是什么情况?
明朝和日本之间的恩怨纠葛
公元1368年,朱元璋遇到了一件大事。
有官员来报告:自从我们发出邀请的诏书后,周边的小国,比如朝鲜、琉球和安南,都纷纷来朝,表示臣服,没有丝毫犹豫。
距离中国仅仅隔了一片海的日本,却表现出了强烈的反抗。他们不仅没有主动示好,甚至在收到我们送来的玺书后,还接连斩杀了五名使者,态度非常恶劣。
日本曾经和蒙古有过激烈的冲突,如果能向明朝称臣,那对日本的影响将会非常大。
朱元璋稍微想了想,虽然心里有点不高兴,但还是挥了挥手,拿起笔又写了一封重要的信,让使者再去一趟日本。
他那宽宏大量的处理方式,让手下的亲信都感到很惊讶。
朱元璋还没当上天应府的皇帝时,他就心里有数,觉得自己将来会有大权在握。他派使者到各地,希望在自己当皇帝时,能有像“万国来朝”那样的场面。
作为邻国,日本与中国隔着一水之隔,而且两国都对元朝非常痛恨,因此自然而然地被朱元璋列入了“遣使名单”。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日本并没有理会朱元璋的这一暗示。
眼看齐鲁、河洛等地纷纷认主,日本却仍然一动不动,丝毫没有曾经同为受害者的政治自觉。
日本的冷漠让即将成为皇帝的朱元璋感到了一丝挫败。
不过还好,事务繁忙让朱元璋心情平静下来。之后,他开始为自己的事情做最后的准备,没有因此与日本结怨。
大家都以为朱元璋和日本彻底断了往来,可没想到,他当上皇帝后,竟然又向日本发出了邀请。
作为大明的皇帝,朱元璋的态度已经非常谦逊了。
日本又一次让朱元璋感到非常失望。
根据《修史为徵》这本书的记载,朱元璋第一次向日本颁发玉玺时,邀请了包括杨载、吴文华在内的七位大臣参加,可以看出他对这件事非常重视。
然而,这些人要么死在了外国,要么就是被关了三个月才放回来,原本七个人的队伍,最后只剩下两个回来了。
为了表明自己拒绝向朝廷进贡的决心,日本竟然还派出军队,四处掠夺沿海地区的百姓,给山东等地带来了严重的匪患威胁。
这一连串的愤怒攻击,就像一把把刀子,深深地刺在春风得意的朱元璋脸上。这足以让他勃然大怒,决定出兵,吞并整个日本。
不过,朱元璋考虑到日本在与蒙元作战时的英勇表现,还是忍下了怒气,再次派遣使者前往日本。这一决定让当时的官员们都感到非常惊讶。
可以说,在对待邻国的问题上,朱元璋充分照顾了日本的面子。
不过,看看日本那边的反应,就像是占了便宜还装模作样。
1370年,日本又一次收到了朱元璋送来的信,但这一次,他们依旧没有理会,把明朝天子的威严踩在脚下。
这一次,朱元璋再也忍不住心中的怒火了。
在他第二次写的文书里,虽然用了“愚蠢的倭夷”、“人神共愤”这样的词,但实际上也隐约展现了他的克制和忍耐。
即使我们再三劝说,再给对方台阶下,对方也未必会真心诚意地投奔过来。
看着周围的小国一次次地挑衅,朱元璋忍无可忍,决定把新旧仇怨一起清算,将征讨日本列入计划。
朱元璋的吞并决定,得到了朝中大部分官员的支持。
与唐宋时期不同,明朝刚从元代的乱世中崛起,军队里喊打喊杀的声势很大,对和平的边境并不热衷。
朱元璋的新政权刚稳定下来,周边国家可能表面上表示服从,实际上却暗藏玄机,稍不留神,政权就有被颠覆的风险。
特别是像日本这样屡次挑衅的岛国,官员们认为,如果不能在这时给点教训,朝鲜、琉球等地恐怕也会跟着学样。
官员的话触动了朱元璋的敏感点。
他马上决定,开始计划出兵日本的事情,准备尽快完成征服。
但是,这时,刘伯温站了出来,和满朝文武唱起了反调。
“不知道使者把玉符送到了日本哪个团体手里?”
小诸葛刘伯温在朱元璋当上皇帝的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可以说,如果没有他在身边提供建议,明朝的江山可能不会这么顺利地拿下。
此刻,刘伯温的话让大家感到有些困惑。
刘伯温看着一脸疑惑的大伙,慢慢开口,道出了自己的想法……
刘伯温之所以备受关注,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传奇色彩浓厚刘伯温在历史上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人物。他不仅以高超的智慧和才华闻名,还被赋予了许多传奇故事。据说他精通天文地理、阴阳五行,甚至能预测未来,这些传说让他的形象更加生动,也让人们对他的故事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二、辅佐明太祖的功绩刘伯温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重要谋士。他不仅在军事上出谋划策,帮助朱元璋夺取天下,还在国家治理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他的智慧和忠诚,为明朝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也让他在后世备受推崇。### 三、民间文化的影响刘伯温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尤其是在一些戏剧、小说和影视作品中,他的形象被塑造得栩栩如生。这些文化作品不仅丰富了他的传说,也让他的名字更加深入人心。很多人通过这些故事了解他,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总的来说,刘伯温之所以备受关注,不仅因为他个人的传奇经历,还因为他对历史和文化的深远影响。他的故事至今仍然吸引着无数人去探寻和解读。
我觉得现在不应该派兵去占领日本。
当大家都劝说朱元璋去攻打日本时,刘伯温的一番话让大家的热情一下子降了下来。
尤其是朱元璋,对日本的愤怒还没平息,这时又来了个阻止他发泄的臣子,他的表情顿时变得很不好看。
但是,刘伯温的才华和谋略让朱元璋深思熟虑后,也明白了对方的意图。
朱元璋于是示意刘伯温,把他的想法全部说出来。
在朱元璋的明确指示下,刘伯温不再绕弯子,直接明了地向大家揭示了当前的局势。
现在我们来看看日本当前的政治情况。
原来,朱元璋起兵称帝的时候,日本也正处于“南北朝时代”,国内正在进行一场不小的政权更迭。
1336年,后醍醐天皇逃出了京都,他在奈良北部的吉野地区重新建立了政权,号召各武士集团为自己效力,以便重新统一全国。
而在另一边,足利幕府则在京都重新拥立了“光明天皇”,拒绝承认后醍醐天皇的合法性,并要求百姓们完全效忠。
因为两位天皇都得到了不同政治集团的支持,所以后醍醐天皇和光明天皇之间的对立长期无法分出胜负。
时间一长,日本出现了“南北两帝”的混乱局面,从皇族、贵族到武士,大家都在为不同的天皇效力,形成了吉野和京都这两个政治中心。
到了1363年,两大有影响力的武士家族——大内家族和山名家族宣布支持幕府,这使得光明天皇的地位日益提升,他依靠幕府的力量,逐渐超过了后醍醐天皇。
在那个时代,尽管后醍醐天皇尽力抵抗,但武士集团的高调效忠还是让他元气大伤,渐渐无法与足利幕府势力抗衡。
到了斗争的末期,光明天皇逐渐掌握了日本大部分的统治区域,而南朝的力量则越来越弱。
尽管如此,那些誓死忠于后醍醐天皇的武士们,还是悄悄组建了一个反对幕府的秘密组织,随时准备对光明天皇发起致命的攻击。
现在日本内部还在内斗,南北方矛盾重重。如果外部势力介入,必然会有一方疯狂报复。
刘伯温分析,日本使者多次遭遇挫折,甚至有人在国外丧命,可能是因为对日本国内情况的判断出现了失误。
如果不清楚两个政治集团的势力范围,把诏书送到任何一方的皇帝那里,都会让另一方感到不安。
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被冷落的一方可能会抓住机会制造麻烦,故意破坏中日之间的和平局面。
如果明朝现在攻打日本,可能会选择攻打其中一位天皇,比如后醍醐天皇或光明天皇。然而,这样一来,他们就面临被两边夹击的高风险。
以明军的战斗水平,成功吞并或许并不难事,但消耗在吞并过程中的人力损失,却远远不是此时的朱元璋能够承受的。
刘伯温不主张吞并日本的第二个理由是担心无谓的人力损失。
朱元璋的军队是由起义的农民组成的,并不是出身于世袭皇族,根基并不牢固。
加上明朝刚刚结束与蒙古人的激烈战斗,虽然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但不能完全排除蒙古残军东山再起的可能性。
不同于中原地区,蒙古人擅长战斗,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明军在战斗中已经处于不利地位。
新朝刚成立,要对付那些怀有异心的匪寇,肯定得派一些兵力去牵制他们,甚至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
对于此时百废待兴的明王朝来说,兵力无法支持这样高强度的战争,也是威胁政权统治的一大因素。
刘伯温认为,如果朱元璋现在派兵去日本打仗,而且在日本陷入长期战斗,那么国内兵力空虚,就会让敌人有机可乘,成为他们攻击的理由。
虽然明军最终战胜了日本,成功阻止了敌寇对京城的进攻,但这样一来,军队的实力难免会变得薄弱,对抗反动势力的力量也会大幅减弱。
如果其他势力想抢夺权力,朱元璋可能会应付不过来,最终把辛辛苦苦得来的江山让给别人。
对于跟随朱元璋起义的农民军来说,这样的局面并不是大家想要看到的。
说来就来,一开打,那些刚刚从水深火热中挣扎出来的老百姓,又会再次陷入动乱的漩涡中,再次面临食不果腹、庄稼颗粒无收的惨剧。
百姓过着艰苦的生活,一些慕名而来的“附属国”也可能趁机叛变。
小国背叛,明朝的钱袋子突然瘪了,这是刘伯温提到的第三个不利情况。
在蒙古军队撤退后,朝鲜重新组建了北元政权,虽然规模不大,但依然存在。
北元的成立让周边的小国家感到了压力。由于害怕元朝过去的强大力量,这些国家都希望能尽快表示臣服,以确保自己的土地和平无扰。
与此同时,朱元璋领导的明朝力量也在不断增强,这让被两大势力夹在中间的小国家感到非常为难。
北元曾经靠着元朝统治时期的表现证明过自己的实力,而明朝则是出身于普通老百姓,没有这样的背景。
按照一般道理,大多数小国为了长远考虑,通常会选择向北方退败的北元政权称臣。
但因为害怕日后清算,众小国并没有立即表态,而是准备随大流行动。
朝鲜这时候站出来了。
当时,朝鲜的国王恭愍王不顾反对,决定向明朝表示臣服。这一举动也影响了周边的小国,让他们纷纷效仿。
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几年之后,恭愍王不幸被刺身亡。新任的朝鲜统治者决定继续接受北元的册封,开始推行剃发和使用蒙古语,很快与明朝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
尽管不能影响所有方面,朝鲜态度的反复无常仍然显著减少了邻近小国向明朝效忠的意愿。
刘伯温认为,如果现在兵力和百姓都很疲惫,还硬要去日本打仗,就可能会落入北元的圈套,让那些已经向明朝称臣的小国家产生怀疑。
如果北元派出使者去说服那些小国,让他们站到自己这边,那么明朝可能会失去这些附属国。
没有附属国支持,加上国内生产力下降,国库空虚,财政状况变得艰难,这也会对明朝与其他国家的战争造成影响。
到时候,即使明军侥幸占领了日本,也会面临国内经济不景气的困境。如果走到绝路,甚至可能需要通过公主和亲的方式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和谐。
这也将成为彻底终结明朝统治的关键一击。
刘伯温觉得,不管哪种情况,新成立的明朝都可能面临巨大危险,这个时候去攻打日本,并不是一个好主意。
听完了刘伯温的话,朱元璋的怒气也减轻了一大半。他冷静下来仔细思考后,觉得刘伯温的话很有道理。于是,朱元璋决定放弃攻打日本,而是转而在国内发展建设。
在他的卓越带领下,明朝一步步走向了繁荣。从洪武年间的治理到永乐年间的盛世,国家越来越强大,百姓生活安稳,处处洋溢着祥和的气氛。
内部和平稳定,外部各国来朝,这样的繁荣景象,让朱元璋对刘伯温的智慧更加佩服。
而他在日本的遭遇,终于在一百年后得到了“报应”...
关于万历年间朝鲜战争的“日本吞并说”讨论
在1588年,朝鲜的国王逃到了北方的义州,并向他的盟友明朝求助,说朝鲜正遭受日本的报复,国家面临着极大的危险。
自从日本平息了国内的动乱,对外扩张的野心也逐渐增强了。
幕府内部的利益分配不均,再加上国内的领土资源难以公平分配,日本的太阁丰臣秀吉觉得时机到了。他打定主意,先发兵占领朝鲜,接着打到中国,再进一步去夺取天竺,这样就能一步步实现自己扩大领土的梦想。
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日本在占领了朝鲜大部分地区后,向朝鲜提出要求,希望朝鲜能协助自己征服中国,以此来换取国内的短暂安宁。
但朝鲜国王坚决不答应日本的要求,这让日本更加生气,因此发起了疯狂的进攻。
没办法,朝鲜国主只好向明朝求救,希望能得到明朝的保护。
收到求援消息后,明朝立刻派出了四万大军去抗倭援朝。在平壤之战中,明朝取得了大胜。第二天,朝鲜三国就开始议和了。
在1597年,日本假装停战后再次进攻朝鲜,这激怒了明朝。明朝随即派遣七万大军前往增援,决心给日本一个深刻的教训。
在这场战斗中,丰臣秀吉战死了。明军一路追击到露梁海峡,大大打击了幕府的士气,终于扫除了明朝初期的不平之气。
过了千年,当我们再次提及那次万历朝鲜战争时,除了赞扬李舜臣、邓子龙等将领的忠心耿耿之外,明朝的军事力量也得到了认可。
在明朝刚建立的时候,开国皇帝朱元璋决定不吞并日本,这一明智之举后来也让人们反复思考。
如果朱元璋当时没有选择避战,而是韬光养晦,那么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明朝可能就不会取得对日本的重大胜利,也无法报百年之前的仇怨。
关于朱元璋是否想过攻打日本,历史上说法不一。
有人觉得,朱元璋在真实的历史中,并没有打日本的打算。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确实曾广发诏书,试图让周边的城市甚至小国都臣服于他。但他所谓的“万国来朝”,更多是通过道德感化,强调的是内心的诚服。
根据不同地方的实力,分发的文书也做了相应的调整。
“我得到了天上的旨意,现在是大中国的主人。”
“因为还有其他国家没有接到消息,所以派使者去告诉大王这件事。”
在给高丽、安南等地的诏书中,朱元璋的语气显得比较强势,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居高临下的君主姿态。
在给爪哇的文书里,朱元璋更是明确表达了期望,要求他们“认清形势、懂得臣子的礼节”,显然已经把爪哇视为自己的属国了。
对于日本,朱元璋的态度变得复杂起来。
在写给日本的第一封官方信件中,朱元璋明确提出了“臣服或不臣服”的两个选项,对日本的特殊态度显而易见。
在当时的政局中,朱元璋的偏好确实有其道理。
在日本与元朝的激烈战斗中,这个小国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引起了世界的注意。
因为出身平民,明朝建立之后,明朝皇帝对日本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周边小国对明朝的第一印象。
正是因为这一点,朱元璋对日本产生了特别的重视。
在给日本的第二封官方信件中,朱元璋的态度更加明确了。
面对日本斩杀自己国家五名使臣的行为,朱元璋也没有在诏书中表现出自己的愤怒,只是简单地说了一句“曾经派人去问,却很久没有回信了”。
日本先挑衅,朱元璋也没想到要硬刚,直接把日本吞了。
实际上,在朱元璋统治期间,明朝对待日本主要采取防守策略,偶尔透露出希望周边国家臣服的想法。两国之间的直接对抗并未发展到动刀动枪的地步。
提到那位贡献了重要建议的刘伯温,他也被认为是小说中被美化的人物。实际上,历史上的刘伯温确实聪明过人,经常给朱元璋出谋划策,但远没有小说里描绘得那么神奇。
结束语
不管历史学家最后怎么评价“朱元璋攻打日本”的说法,过去的都已经无法改变。
不管是哪个版本的故事,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聪明和勇敢都让人钦佩。
刘伯温提出的那三条建议,虽然我们无法确定其真实性,但也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好好想一想,既不要冲动行事,也不要固步自封,要保持开放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