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总爱说,中国人要是能自己搞定喷气发动机,那全世界都不乐意了。其实,中国人靠着一步步努力,已经把这项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了。
中国军用发动机自主进程
中国军用发动机从起步到现在,走的是一条自力更生的路子。早年间,军用飞机发动机基本靠进口,特别是从俄罗斯那边拿货。像歼-10和早期歼-20,都用AL-31FN系列发动机,这东西性能还行,但总归是别人的,关键时候容易卡脖子。2010年左右,中国想从俄罗斯买117S发动机,用在歼-20上,结果俄方不干,非得捆绑卖Su-35S战机。这事谈了五年,到2015年才敲定,买了24架Su-35S,花了20多亿美元,还带一大堆备用发动机。
这笔买卖让中国意识到,必须自己干,不能老指望别人。2016年,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成立,集结了9.6万员工,砸了75亿美元注册资本,专门攻关军用发动机项目,WS-15就是其中重头戏。起初不顺,2018年测试时出过故障,地面试车爆炸,珠海航展上没露面。但研发没停,2022年单发配置试飞成功,2023年双发WS-15上歼-20公开飞行。推重比超过10,接近F-22的F119水平,能支持超巡航,提升航程和载荷。
到2024年,WS-15批量生产启动,J-20A型清晰照片出来,进气道优化匹配新发动机。2025年上半年,报道说WS-15虽有可靠性问题,但中国正逐步解决,单晶叶片技术在赶上。这些年,中国从WS-10起步,推重比从7.5升到WS-10C的9.5,现在WS-15更强,标志着军用航空摆脱进口依赖。
整个过程,靠国家统筹,企业攻坚,这不光是技术事,还关乎国防安全,中国空军实力因此上台阶。以前,JF-17用RD-93发动机,跟巴基斯坦合作,现在本土产品逐步替换。
西方对中国进步的反应
西方媒体对中国发动机进步,总带着一股不情愿。美媒报道里,一位退休北约情报官员直说,没人希望中国人能设计制造自己的喷气发动机,因为这会让中国空军威胁级别不断上涨。2023年巴黎航展,中国展台低调,只放歼-20模型,没大肆宣传,四天后视频出来,双WS-15飞行曝光,美媒就炸锅了。专家分析,中国这种方式避开国际场合轰动,控制节奏,按自己步子来。
北约团队一直盯着中国动向,从珠海航展到巴黎,都像玩捉迷藏。乌克兰发动机公司抱怨,美国政府施压,不让卖技术给中国,怕专业知识流失。华盛顿这手,典型遏制中国崛起。2024年,WS-15批量生产消息传出,美媒又说中国虽投巨资,但微芯片和发动机领域还落后。俄罗斯媒体早年报道,美国对J-20装备WS-15很惊讶,将军批评中国战机,但相似点暴露美方顾虑。
2025年,西方报道承认中国可能成功搞定高质量发动机,尽管可靠性需时间检验。太平洋地区,美国海军和伙伴国更关注中国空军动向,调整策略。中国不惹事,但自主发展不容干涉。
自主创新对中国安全的意义
WS-15上歼-20后,飞机航程载荷大增,机动性强,在太平洋更具竞争力。空军从2011年歼-20首飞,等了12年,终于等到本土发动机。智库研究员说,这满足了空军需求,虽耐用性不如美方,但差距在缩。未来,通过测试改进,批量生产指日可待。
国家安全靠核心技术掌握自己手里,过去依赖进口,容易被卡,现在自主,供应链稳。西方想遏制,但中国发展势头挡不住。未来,WS-15将会再次优化,融入新材料,提升热效率,赶超国际。只有国防安全牢靠,中国在世界舞台才更有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