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董宝珍:未来两三年,中国银行股可能迎来15倍市盈率的估值修复,不对称降息、息差回升,将直接提升净利润,这是一次被严重低估的历史性机会。”
有人买一只股票,按现在的赚钱速度,得等 4000多年才能回本;
有人买另一只,7 年多就能回本 。
截至 2025年9月,寒武纪市盈率 4000多倍;
而中国银行股呢?
比如其中的中国银行,截至 2025年 9 月,中行市盈率约 7.56 倍,7 年多就够回本。
它的 “家底”(净资产)1 块钱,现在A股里 6 毛多就能买到(2025年9月中行市净率约 0.67倍)。
低买高卖,市场的逻辑从来不会改变。
那么,寒武纪VS中国银行,您会选择哪一个?
一、银行股为啥这么便宜?像菜市场没人要的好菜
现在的银行股,就像菜市场里的好青菜,新鲜却卖得比别人便宜。
截至 2025年9月,六大国有银行(比如工行、建行、中行)的 “家底价”(市净率)平均在 0.7 倍,意思是 1 块钱的家底,现在 7 毛就能买。
比你去银行存钱还划算 —— 钱存银行拿利息,买银行股不仅可能赚股价的钱,每年还能分现金。
为啥银行股这么便宜?
主要是大家担心银行赚不到钱了。
银行赚钱,靠的是 “存贷款利息差”:比如你存 100 块到银行,银行给你 2% 的利息;
再把这 100 元贷给企业,收 5% 的利息,中间 3% 就是银行赚的。
过去几年,为了帮企业减轻负担,央行多次调利率,有时候贷款利息降得多,存款利息降得少,银行赚的差价就小了。
大家一看 “银行赚得少了”,就不想花高价买它的股票。
但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超便宜的好东西就是好机会!
2016 年到 2021 年那阵子,很多传统行业变好,银行股也跟着涨,之前市盈率 5 倍左右(5 年回本),后来涨到 10 倍以上(10 年回本),股价差不多翻了一倍。
比如工行 2016 年初股价约 3.5 元,2021 年最高涨到 7 元左右。
现在的情况和那时候有点像:大家把银行股想得太糟了,就像弹簧压到最低,反而容易弹起来。
而且银行的实际情况没那么差。
根据 2024 年六大行年报,它们的平均股息率达到 4.3%-4.6% 之间,有些银行在香港上市的股票,分红率甚至超过 5.5%(比如 2024 年建行 H 股股息率约 5.8%)。
这意味着就算股价不涨,每年拿的分红也比很多银行理财高(2024 年银行普通理财平均收益率约 2.5%-3%)。
相当于买了个 “保底” 的东西,市场跌的时候更稳。
二、“不对称降息” 不是坏事?反而可能帮银行多赚钱
一听说 “降息”,很多人就慌:银行利息少了,是不是更不赚钱了?
其实有一种 “不对称降息”,反而可能帮银行多赚。
简单说就是:根据政策导向,有时会让存款利息降得多,贷款利息降得少,甚至贷款利息不降(比如 2023 年央行推动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重点引导银行降低存款成本)。
比如 2023 年不少银行把 1 年期存款利率从 2% 降到 1.75%(降 0.25 个点),而 1 年期贷款利率只从 4.35% 降到 4.2%(降 0.15 个点)),这样一来,银行吸收存款花的钱少了,放贷款赚的钱没少太多,中间的差价反而变大了。
2024-2025 年的政策对银行更友好。
现在央行调利率更灵活,要是存款利息降的幅度比贷款利息大,银行的 “利息差” 就会扩大。
举个实在的例子:原来贷款利息 5%、存款利息 2%,银行每 100 块能赚 3 块(5%-2%);
现在不对称降息,存款利息降 0.3 个点到 1.7%,贷款利息降 0.1 个点到 4.9%,银行每 100 块就能赚 3.2 块(4.9%-1.7%)—— 这样一算,银行反而赚得多了。
简单说,就是银行 “买存款” 的价格降得多,“卖贷款” 的价格降得少,中间赚的差价就大了。
就像商店进货价降了 1 块,售价只降了 2 毛,利润反而多了。
过去降息周期里,银行股也常涨。
2008 年金融危机后,全球都降息,中国推出经济刺激政策,(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数据,2009 年中国银行业净利润同比增长 26.3%,2010 年增长 34.5%),股价也跟着涨(比如招行 2008 年底股价约 10 元,2010 年最高涨到 25 元)。
因为降息后,企业愿意多贷款扩大生意,虽然每笔贷款赚的少了,但贷款的笔数多了,总利润反而涨了。
现在也一样,企业贷款成本低了,生意好了,又会多找银行贷款,银行的生意就越来越多。
董宝珍也说,现在银行的 “坏账”(放出去的贷款收不回来)越来越少了(根据银保监会数据,2024 年四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 1.17%,较 2020 年的 1.92% 明显下降)。
就像一个人身体越来越好,赚钱能力自然强。
经济慢慢好起来,企业能按时还钱,银行的风险小了,家底更扎实,股价也更容易涨。
结尾:股市风格会变吗?可能轮到银行股了
股市就像轮流坐庄,前几年大家都爱买科技股,就像 2000 年美国那阵子,大家都抢着买互联网股票,后来泡沫破了,很多股票跌得很惨(比如当时美国在线股价从 2000 年的 58 美元跌到 2002 年的 1.5 美元)。
现在寒武纪市盈率还在 4000倍以上,比当年部分互联网股票的估值还高,这么高的价格很难一直维持。
过去的情况总是重复。
2013-2015 年,大家都炒小科技股(当时创业板指数从 2013 年初的 700 点涨到 2015 年的 4000 点),后来 2016 年开始,大家又喜欢买银行这种 “实在” 的股票,银行股比科技股涨得好(2016-2021 年工行股价涨了约 100%,而创业板指数涨了约 30%)。
2021 年 8 月到 2024 年 8 月,也是这种 “实在” 的股票更受欢迎(期间中证银行指数涨了 15%,而中证科技指数跌了 22%)。
这说明股市风格会变:涨多了的会跌,跌多了的会涨,就像四季轮回。
现在可能就是风格要变的时候。
2025 年上半年,还是小科技股涨得好,但财经平台(比如东方财富网 2025 年 5 月发布的《A 股市场风格研判报告》)说,下半年可能大家更愿意买银行这种大盘股。
这就像水往低处流,钱会从涨得太高的科技股,流到便宜的银行股里。等大家发现科技股太贵了,就会找安全的地方放钱,银行股就是这样的 “安全港”。
价值投资其实很简单:买便宜的好东西。
现在银行股就是市场上最便宜的好东西之一。
截至 2024 年底,印度主要银行股(比如 HDFC 银行)平均市盈率在 18-22 倍,欧美大型银行(比如摩根大通)市盈率在 10-12 倍,而中国六大行市盈率大多在 5-8 倍。
就像同样的苹果,印度卖 18-22 块,欧美卖 10-12 块,中国只卖 5-8 块,最后价格会慢慢差不多,银行股的价格也会往上涨。
当然,投资有风险,不能保证买了一定赚。
但数据不会骗人,过去的经验也能参考。
现在银行股已经被想得太糟了,政策又帮着它赚钱,风格也可能变,说不定真是个机会。
所以董宝珍 2023 年 6 月 18 日,在《红周刊》线上会议上说:“中国银行业处于严重低估状态,这种低估状态是暂时的,随着基本面改善,估值有较大修复空间”。
本文观点引用自:
董宝珍 2023 年 6 月 18 日《红周刊》线上策略会发言《银行股大象起舞,估值重塑正当时》(来源:网易财经);2024 年六大国有银行年报;中国银行业协会《2024 年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银保监会 2024 年四季度银行业监管数据;东方财富网 2025 年 5 月《A 股市场风格研判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