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每天晚上七点准时出现在电视机里的那个熟悉面孔 有一天会突然在手机屏幕上卖起“包治百病”的神药?更离谱的是 这事儿还真上了热搜。可仔细一瞧 那哪是咱们认识的李梓萌啊 分明是一张用AI拼出来的脸 配上一段听上去像模像样的声音,在直播间里说得天花乱坠。这年头 连央视主播都能被“复活”带货了?你没看错,这不是科幻片,而是2025年春天真实发生在北京的一场数字闹剧。
事情还得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公司说起。那阵子,北京中关村边上的一间写字楼里 几个年轻人围在电脑前 盯着后台不断跳动的订单数直乐呵。他们搞了个账号 粉丝快百万了 主打的就是“健康科普”。可所谓的主播 压根不是真人 而是通过**AI换脸技术**合成的“李梓萌”。视频里 “她”穿着标志性的西装 语气温和地说着:“这款深海鱼油,能缓解头晕手麻 家里老人吃了都说好。”语气熟稔得就像昨晚刚播完《新闻联播》转头就来给你推荐保健品。不少人信了,尤其是爸妈辈的观众 一看是“老熟人” 二话不说就下单。短短几天,销售额冲上百万 背后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信任盗窃。
可这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快 有细心的网友发现不对劲——李梓萌什么时候开始干这个了?她可是正经的新闻人 从不接这类商业推广。质疑声越来越多 有人扒出视频帧率异常,口型对不上原声 还有人拿她过去采访的画面一帧一帧比对 发现眼神、微表情全都不一样。但最让人心酸的是,在真相还没浮出水面时,骂声已经先到了。微博评论区里全是“没想到你也沦陷了”“以前多喜欢你,现在就多失望”。真正的李梓萌 一个在镜头前几十年如一日保持专业与克制的新闻工作者,莫名其妙成了替罪羊。你说冤不冤?
直到2025年6月,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管局的一纸通报,才把这场戏给揭了底。原来 这一切都是假的。那些看似真实的直播片段,全是用AI生成的,连声音都是模仿的。执法部门顺藤摸瓜 查到了那个躲在幕后的团队 设备一收,账号一封 百万收益瞬间归零。而真正的李梓萌 自始至终都没碰过这玩意儿。她甚至可能还在台里准备第二天的新闻稿 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脸已经被拿去“卖药”了。这事儿一出 网上立马反转 大家纷纷道歉:“对不起 我们错怪你了。”可伤害已经造成 那种被误解的感觉,就像走在街上突然被人指着鼻子骂贼 明明没偷东西,却百口莫辩。
你要是站在李梓萌的角度想想 心里肯定不是滋味。一辈子兢兢业业,靠专业吃饭,结果一夜之间被一段代码毁了名声。可换个角度看 这也说明她在老百姓心里有多稳——正因为大家太熟悉她、太信任她,才会被骗子盯上。要是换成个名不见经传的人 谁会信?这背后其实是公众对权威形象的一种依赖。可问题是,这种依赖正在被技术一点点瓦解。以前我们说“耳听为虚 眼见为实” 现在倒好 眼睛看到的也可能是假的。赵本山、靳东、全红婵……这几年被AI仿冒的名人一抓一大把,仿佛只要有点名气,就得提防自己哪天“被出场”。
再说说平台。这些短视频App天天推“爆款”,算法只认流量 不管真假。一个打着“李梓萌推荐”的视频 轻轻松松就能火遍中老年圈 可审核呢?有没有打上“AI生成”的标签?很多时候 答案是否定的。这就等于变相纵容了造假。有位做内容审核的朋友跟我说 他们每天要处理成千上万条视频 根本没法逐条甄别AI合成内容。“除非特别明显的破绽 不然真看不出来。”这话听着无奈 但也提醒我们:技术跑得太快,规则却还在穿拖鞋追。
其实回头想想,这场风波也不是全无意义。它像一记闷雷 炸醒了很多人。以前总觉得AI离生活远得很,顶多写个文案、画个图。可现在它已经开始动真格的了——动的是我们的信任,是我们对“真实”的认知底线。有网友说得好:“以后看视频,得带放大镜了。”这话听着调侃,可细想又有点心酸。我们不该活得这么累 可现实逼得你不得不防。就像你妈转发的那个“养生秘方” 你以为是关心,说不定背后就是一场AI骗局。
这事儿也不只是李梓萌一个人的遭遇。。
它像是一个信号 告诉我们:数字时代的身份安全,已经成了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你的照片、声音、行为模式,都可能被复制、拼接、再利用。。今天是主播带货 明天会不会有人用AI冒充你给家人打电话要钱?技术本身没错,错的是用它干坏事的人。。
关键是要立规矩 要让违法成本高起来,也让普通人学会辨别。。
比如 看到熟悉的面孔说话不合常理,多问一句;发现情绪煽动太强,先冷静两秒。。怀疑,有时候也是一种保护。。
这不是一场关于明星八卦的热闹围观,而是每个人都躲不开的生存挑战。
【以上内容均来自网络资料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