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这东西,说白了就像一场大型公司间的恶意收购。
一开始大家还西装革履,在会议室里摔PPT,讲究个体面。
打到后面,都撕破脸了,直接就是保安队下场,谁的棍子粗,谁的人多,谁就能把对方的招牌给砸了。
现在,乌克兰前线正在上演的,就是这最原始、最血腥的“砸招牌”阶段。
而那个被架在火上烤的“招牌”,叫波克罗夫斯克。
这地方已经不是什么战略要地了,它成了一个符号,一个巨大的、不断吞噬生命的“窟窿”。
乌克兰方面自己的人,那个叫玛丽亚・别尔林斯卡娅的志愿者,话说的比谁都直白:“前线在崩,到处都在撕开。”她描绘的场景,简直让人头皮发麻——俄军步兵跟逛自家后花园一样,穿过乌军兵力稀薄的阵地,直接插到后方几十公里。
为什么?因为没人了。
每公里战线,有时候就4到7个步兵。
你拿尺子量量,平均每一两百米,才能看见一个乌军士兵的影子。
这是什么概念?
这他妈不是防线,这是小区门口稀稀拉拉站岗的保安,还是那种快要被裁员、无心上班的。
对面呢?
无人机数量是你的50倍,步兵是你5到7倍。
这已经不是打仗了。
这是在用人命给一个不断扩大的黑洞填坑。
而这个黑洞一旦吞噬了波克RO夫斯克,下一口,就要咬向巴甫洛格勒。
巴甫洛格勒是啥?
乌克兰导弹工业的心脏。
两地之间不到100公里,中间一马平川,一条E50公路敞开了怀抱。
这就像你家大门被踹开了,对方冲进客厅,而你的保险柜就在卧室里,还没锁。
泽连斯基和北约现在急着喊“暂停”,想搞什么休战,说白了,就是想在对方冲进卧室之前,赶紧找根棍子把门顶上。
可问题是,棍子也不够了。主力部队在波克罗夫斯克这个“绞肉机”里,快被磨成渣了。
更魔幻的是,当东边的防线像纸一样被捅破时,南边的天空,也出现了新玩意儿。
敖德萨那边,第一次见识到了俄罗斯空天军的“豪华版”快递——带喷气发动机的航空炸弹。
这玩意儿跟以前那种靠惯性滑翔的“铁疙瘩”完全是两个物种。
以前的UMPK滑翔炸弹,好比是你从楼上扔个砖头,砸楼下的人,得算好提前量。
现在这个新型号,等于给砖头安了个小火箭,射程直接干到200公里。
这叫什么?降维打击。
你在前线用步兵拿命填战线,人家在后方200公里外,按个按钮,一枚带发动机的500公斤炸弹就朝着你的港口飞过去了。
你连对方的飞机都看不见。
这是一种极致的羞辱,告诉你:游戏规则,变了。
我们不仅人比你多,武器也开始跟你玩代差了。
与此同时,赫尔松方向也开始不对劲。
那地方现在被乌克兰人自己形容成“幽灵之城”。
俄军的破坏小组据说已经在城里活动,周边的岛屿一个接一个被拿下。
基辅现在头都大了,像一个身上着了好几处火的倒霉蛋,预备队这点水,到底是泼在东边的波克罗夫斯克,还是北边的哈尔科夫,还是南边的赫尔松?
这就是典型的“多线作战陷阱”。
你兵力不足,就只能拆东墙补西墙。
但对方在你每一面墙上都安排了爆破手,你补哪儿,另一边就炸。
最终结果就是所有墙一起塌。
在这种局面下,谈“谈判”,简直是年度最好笑的笑话。
俄罗斯那边强硬派的观点很赤裸:“我们需要推翻基辅政权,不服的就消灭。”这话说得难听,但逻辑异常清晰。
他们认为,任何谈判都是西方的缓兵之ikea计,给你几年时间喘口气,重新武装,然后接着打。
所以,没得谈,直接打到你生活不能自理为止。
大洋彼岸的特朗普,则被描绘成一个精明的拳击经纪人。
他不上场,就站在台下,看着两个拳手往死里打,直到一个彻底趴下。
然后他再跳上台,举起胜利者的手,宣布自己是“和平缔造者”,顺便把输家的裤衩都给扒了当战利品。
这种心态下,战局的走向就变得异常残酷。
军事博主尤里・波多利亚卡的预测,就充满了这种血淋淋的现实感。
他说,俄军现在对乌克兰后方的打击,已经超越了战术层面。
电站、铁路枢纽、工厂、仓库……打击名单上的每一个目标,都是为了瘫痪乌克兰这个“战争公司”的运营能力。
他的原话更狠:“今年秋冬,乌克兰的大停电将成为常态。”
为什么?
因为电,不仅仅是让你家亮灯的。
电,意味着机床能转,意味着无人机能充电,意味着拉着弹药的火车能跑。
没电,整个战争机器就得停摆。
这就是釜底抽薪。
乌克兰当然会报复,用无人机、导弹去攻击俄罗斯后方。
局势会像高压锅一样,压力越来越大。
但双方的“血条”厚度完全不同。
乌克兰面临的是每月一两万人的纯减员,士兵在逃亡,动员在失效。
到明年春天,光是这几个月,就可能要再减掉至少10万人。
这是一场灾难。对乌军来说,今年秋冬的目标只有一个,极其卑微:别崩盘。
而俄罗斯这边呢?他们也在进化。最典型的标志,就是正式组建“无人机系统部队”。
这不再是小打小闹的爱好者小组了,这是一个全新的军种。
从工厂到实验室,从营到团,从天上到地面再到海上,一个完整的、系统化的无人机作战体系正在以“突击模式”被建立起来。
工程师和军官几乎不睡觉,因为他们知道,这玩意儿决定着战争的胜负。
目前的数据是,俄军无人机部队一个月打击一万个目标。
这已经成了日常。
乌克兰自己都承认,在无人机的数量和效率上,已经被对方超越了。
所以,你看懂了吗?
整个战局的真相是,当所有人都在盯着波克罗夫斯克这个血肉磨坊时,俄罗斯正在做两件更可怕的事:
1. 在后方,用远程武器系统性地拆解乌克兰的国家运行能力。
2.在内部,以战争为催化剂,光速完成自身军事体系的迭代升级,把无人机这种未来武器,变成了当下的流水线作业。
前者是让对手“失血”,后者是给自己“换骨”。
当你的对手一边在揍你,一边还在旁边健身房里疯狂增肌练级的时候,这场架的结局,其实已经没什么悬念了。
剩下的,无非是时间问题,以及,还需要多少人命,来填满这个叫波克罗夫斯克的“窟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