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35岁职场妈妈的求助帖,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讨论。
她有着看似安稳的生活基础:北京有房,200w存款,丈夫收入稳定,2岁的孩子。
可生活背后,是她被工作压垮的身心——重度焦虑和中度抑郁,让她陷入了是否离职的艰难抉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网友们的支持与反对之声各有道理,而最高赞的回复“先请假、休息、摆烂、调整、再出发”,或许给出了一条兼顾健康与现实的折中路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支持离职的声音,核心出发点是“健康优先”。
在支持者看来,工作的本质是为了让生活更好,一旦工作成为摧毁身心健康的“元凶”,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核心意义。
35岁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关键阶段,作为母亲要陪伴孩子成长,作为女儿或儿媳要分担赡养老人的责任,这些角色都需要健康的身体和稳定的情绪作为支撑。
如果因为坚持工作而让焦虑、抑郁的状况持续恶化,不仅无法好好照顾家庭,甚至可能需要家人投入更多精力来照顾自己,反而打破家庭现有的平衡。
从现实条件来看,她的家庭并不只依赖她的收入维持运转,北京的房产提供了居住保障,200w存款足以应对短期内的生活开支和突发状况;
丈夫稳定的收入更是给家庭加上了一层“安全锁”,这些都为她离职休养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没必要在身心俱疲的状态下硬撑。
反对离职的观点,则更侧重于对长远现实的考量。
反对者认为,离职虽然能暂时逃离工作压力,但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反而可能带来新的困扰。
35岁在职场中处于一个特殊的阶段,这个年龄段离职后,再重返职场时会面临不小的挑战。
市场对中年求职者的要求往往更高,不仅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还可能面临年龄歧视等隐性问题,重新找到合适的工作并不容易。
从家庭责任角度看,孩子目前两岁,未来将进入教育阶段,教育开支会逐步增加;
同时,双方父母的年龄也在增长,养老和医疗方面的潜在支出也需要提前规划。
虽然目前家庭经济状况良好,但如果失去她的收入,家庭的抗风险能力会有所下降,长期只依赖单一收入来源并非最优选择。
更重要的是,离职后如果不能合理安排生活,长期脱离职场环境,可能会让焦虑情绪从“工作压力型”转化为“自我价值缺失型”,反而不利于心理状态的调整。
在众多观点中,“先请假休息,调整后再出发”的建议获得了最高认可,这条建议恰好避开了“立即离职”和“硬撑下去”的极端,找到了两者之间的平衡点。
请假休息可以让她暂时脱离高压的工作环境,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调理身心,无论是通过专业的心理疏导缓解抑郁情绪,还是通过陪伴孩子、培养兴趣爱好放松心情,都能帮助她重新找回生活的节奏。
“摆烂”并非指彻底放弃,而是让她暂时放下对工作的执念和对自己的高要求,以松弛的状态面对生活,避免在焦虑情绪中陷入恶性循环。
在休息调整的过程中,她可以更理性地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是重新适应原有的工作,还是调整工作节奏、转换岗位,或是在明确自身需求后再决定是否离职。
这种“暂停”不是逃避,而是为了更好地“重启”,既保护了身心健康,又为未来的职业选择留有余地。
这位35岁职场妈妈的纠结,本质上是当代人在工作与生活、健康与责任之间寻找平衡的缩影。
工作重要,它能提供经济收入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平台;但健康和家庭更重要,它们是人生的根基。
支持离职的观点提醒我们不要忽视身心发出的“警报”,反对离职的声音则警示我们要理性看待现实压力。
可在面对两难选择时,不必急于做出非此即彼的决定,适当暂停、调整状态,才能在清醒的认知下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好的生活状态,从来不是硬撑出来的,而是在兼顾与平衡中慢慢经营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