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首次审查长江存储专利,涉及国家安全,或加速中美科技竞争升级

2025-11-24 14:54 177

周末在家整理书柜,翻出来一本二十年前的国际商法教材,黄黄的纸页,内容现在看跟科幻小说似的。

里面言之凿凿地讲什么“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非歧视性原则”,都是建立在一个默认共识上:全球化是个不可逆的康庄大道,大家都在一个叫WTO的俱乐部里,按同一本规则手册打牌。

现在看来,那会儿的我们,真是单纯得有点可爱。

最近圈子里聊得比较多的一个事儿,就是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给长江存储出了个难题。

这事儿听着挺绕,我用大白话捋一捋。

长江存储觉得竞争对手美光科技手里的两项专利技术含量不高,不该被授予专利,于是就走了个标准流程,去USPTO申请无效掉它们。

这在科技行业里是家常便饭,跟吃饭喝水一样正常。

苹果告三星,三星告高通,大家互相用“专利无效”这个工具来清理市场障碍,谁也别说谁。

USPTO初步审查了一下,觉得长江存储说得有道理,案子值得进一步审理,于是就批准立案了,也就是所谓的“Institution Granted”。

按老规矩,接下来就该进入双方摆证据、讲道理的实体审理阶段了。

但魔幻的操作来了。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USPTO突然踩了个急刹车,反过来质问长江存储:你一个被我们列入“实体清单”的公司,凭什么要我们耗费宝贵的行政资源来审理你的案子?

请你在14天内给我们一个说法。

这一下就把人看懵了。

这相当于什么呢?

你跟对手下棋,正走到中盘,眼看要将军了。

结果裁判突然跑过来说,等一下,我查了下你的户口,发现你家小区最近在搞“文明社区”评比,但你家楼道卫生好像不太行。

所以,你得先证明一下,让你继续下这盘棋,符合我们棋院“更高、更快、更强”的价值观。

这背后的潜台词,翻译过来就是:我们现在要引入一个叫“国家安全”的考量。

以前我们只看专利本身的技术问题,现在,我们还要看申请人的“身份”问题。

这事儿的核心,不是一个专利案的输赢,而是游戏规则本身被单方面修改了。

而且是在比赛进行到一半的时候。

我们得拉长时间轴来看这件事。

这绝对不是一个孤立的技术官僚机构的心血来潮,而是美国对华竞争策略的一次重要“升维”。

我们可以把过去几年的博弈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商品围堵”。

典型代表就是贸易战,对各种商品加征关税。

这个阶段的逻辑很简单,就是拼成本。

你卖过来的东西,我加一笔钱,让它在我的市场上变贵,失去竞争力。

这招属于“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因为关税最终还是由本国消费者买单。

打的是一场消耗战,目标是你的制造业和出口。

第二阶段,是“技术断供”。

典型代表就是“实体清单”和各种芯片法案。

这个阶段,逻辑升级了。

美国发现光堵商品没用,得堵住你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工具”和“原料”。

所以它开始限制芯片、软件、设备等关键技术的出口。

这招更狠,相当于直接往你的生产线上掺沙子,让你造不出高端产品。

打的是一场科技封锁战,目标是你的高科技产业。

现在,我们正在进入第三阶段:“规则绞杀”。

这次USPTO的事件,就是一个标志性的开端。

这个阶段的逻辑,比前两个又阴险了一层。

它不再满足于堵商品、断技术,而是开始直接篡改“规则”本身。

专利制度、法律体系、行政程序,这些原本被认为是中立、普适、用来维护公平竞争的“基础设施”,现在被公开宣布要加上“身份”和“国别”的滤镜。

这等于是在釜底抽薪。

以前我们认为,只要我技术过硬,产品能打,并且我尊重你的法律,按照你的游戏规则来玩,我就有机会赢。

但现在人家告诉你,对不起,这个游戏有隐藏关卡,入场资格要重新审核,而且裁判随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增加新的“不利条款”。

我们来算三笔账,看看这个“规则绞杀”的杀伤力到底在哪。

第一笔,是“金钱账”。

对长江存储来说,直接的损失是律师费和时间成本。

更深远的损失是,如果这条路被堵死,意味着它未来想在国际市场上通过合规的法律手段挑战竞争对手的专利壁垒,会变得极其困难。

对美光这样的美国公司来说,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

它们等于获得了一张“国家安全豁免卡”,可以大大降低自己专利被挑战的风险,从而稳固市场垄断地位,维持高额利润。

这是用行政权力,给本国企业送上了一份超级大礼包。

第二笔,是“情绪账”。

这对所有在海外经营的中国科技企业来说,造成的是一种巨大的“不确定性”。

你不知道哪天,哪个你以为是中立的规则,会突然变成对付你的武器。

这种不确定性会严重影响企业的长期规划和研发投入。

就像在一个雷区里走路,你不知道下一步会不会踩雷,那你的每一步都会变得犹豫和保守。

这种心理上的压制,比直接的罚款或制裁更折磨人。

第三笔,是“机会成本账”。

这才是最关键的一笔账。

当一条路被证明是走不通的死胡同时,理性的选择是什么?

是掉头,去走别的路,甚至是自己开一条新路。

美国这么做,客观上是在告诉全世界,尤其是中国:别再对那套“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抱有幻想了。

那套规则的解释权在我手里,我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这种行为,短期看,美国是赢家。

它用最低的成本,精准地打击了战略竞争对手。

但长期看,它输掉的是自己作为“全球规则制定者”的信誉。

当裁判员亲自下场,还偏袒自己人时,这个赛场离空场也就不远了。

其他玩家会怎么想?

他们会觉得,与其在你这个不公平的场子里玩,不如我们自己另组一个局,自己定一套规则。

所以,这件事的深远影响,是它会成为“技术脱钩”和“规则脱钩”的催化剂。

它会倒逼中国以及其他有类似担忧的国家,加速建立一套完全独立、自主可控的知识产权体系、技术标准体系,甚至是法律和金融体系。

因为大家看明白了,把身家性命寄托在一个随时可能变脸的体系上,是靠不住的。

说白了,美国正在亲手拆掉自己过去几十年辛苦建立起来的、以美元和美国法律为核心的全球化大厦的基石。

它以为拆掉几块砖头,可以砸到对手,却没意识到,这会让整座大厦的结构变得不再稳固。

对我们普通人或者投资者来说,这件事的启示在于,必须重新评估我们投资逻辑里的“全球化”权重。

过去我们默认,一家公司只要技术领先,就能“赢家通吃”全球市场。

但在“规则绞死”的时代,这个假设已经不成立了。

一家公司的天花板,可能不再是它的技术或市场能力,而是它的“国籍”。

未来,真正的“护城河”,除了技术、品牌、成本这些传统要素外,还必须加上一个更重要的维度:产业链的自主可控程度,以及在关键“规则领域”的抗压能力。

那些“两头在外”,严重依赖单一海外市场或单一海外技术来源的企业,其风险敞口会变得前所未有的大。

这没什么好抱怨的,世界就是这样。

从商业竞争到国家博弈,从来就没有永恒的温情脉脉,只有冰冷的实力和利益算计。

认清现实,然后埋头做好自己的事,建立起别人拿不走、卡不住、改不了规则的核心能力,才是唯一的出路。

至于那些二十年前的教科书,就让它静静地躺在书柜里,当作一个时代的纪念吧。

足球资讯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足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