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微服出行,问一农工小贩:皇帝好吗?小贩一句话让他龙颜大悦
创作声明:本文中的人物对话、情节发展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皇帝好不好我不知道...”
集市上,一个卖糖葫芦的中年汉子停下手中的活计,认真地看着眼前这个问话的陌生人。
此时微服私访的乾隆皇帝正屏住呼吸,等待着这个普通百姓的回答,他怎么也没想到,接下来的这句话会让他如此震撼...
01
养心殿内,烛火摇曳。
乾隆皇帝端坐在龙椅上,听着下面几位大臣汇报各地民情。
和珅站在最前面,手持奏折,声音洪亮地念着:“启奏皇上,据各地巡抚禀报,今年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到处都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
“是啊皇上,”刘墉接着说道,“臣前日收到江南知府的奏报,说百姓们都在传颂皇上的仁德,感激皇上的恩泽。”
“各地税收也都按时上缴,”户部尚书补充道,“可见民心所向,百姓对朝廷政策都很拥护。”
乾隆听着这些话,脸上虽然没有什么表情,心里却有些疑惑。
这些年来,每次听大臣们汇报民情,说的都是这样的话。
百姓安居乐业,对皇帝感恩戴德,对朝廷政策拥护支持。
可是这些话听多了,总觉得有些不太真实。
“退朝吧。”乾隆摆了摆手。
群臣退下后,乾隆独自坐在养心殿里,望着窗外的夜色。
宫墙高耸,把外面的世界完全隔开了。
他想起小时候跟着爷爷康熙出宫的经历,那时候看到的民间景象,和现在听到的汇报似乎有些不一样。
“李德全。”乾隆唤来了贴身太监。
“奴才在。”李德全赶紧走过来。
“朕想出宫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乾隆站起身,走到窗前,“这些年来,朕听到的都是大臣们的汇报,总觉得隔了一层。朕想亲自去看看,百姓们到底过得怎么样,他们心里到底在想什么。”
李德全有些担心:“皇上,这...出宫恐怕不太安全。”
“朕又不是去打仗,就是换身衣服,到民间走走。”乾隆转过身,“你去准备几套粗布衣衫,再挑几个机灵的护卫,也都换成商人的打扮。记住,这次出行要绝对保密,不能让任何人知道朕的身份。”
李德全知道皇上的性格,一旦决定的事情很难改变,只能答应:“是,奴才这就去准备。”
第二天一早,乾隆换上了一身粗布衣衫,头上戴着普通的布帽,看起来就像个富裕一些的商人。
四个贴身护卫也都换了装,打扮成他的伙计和朋友。
“皇上,咱们去哪里?”李德全悄声问道。
“就去京城外面那个清河镇吧,”乾隆想了想,“那里有个不大不小的集市,平时人来人往的,应该能听到一些真话。”
一行人悄悄出了宫门,坐上了一辆普通的马车。
乾隆掀开车帘,看着外面熟悉又陌生的街景。
作为皇帝,他很少有机会这样近距离地观察民间的生活。
马车穿过了几条街道,出了城门,向着清河镇的方向驶去。
路上,乾隆看到了田间劳作的农民,赶集的商贩,还有牵着牛车的老汉。
这些平日里只在奏折中听到的“百姓”,现在真真切切地出现在他的眼前。
“停车。”到了清河镇的入口,乾隆吩咐道,“咱们走着进去。”
02
清河镇的集市正是热闹的时候。
乾隆一行人混在人群中,沿着主街慢慢走着。
街道两边摆满了各种摊位,卖菜的,卖布的,卖小食的,叫卖声此起彼伏。
“新鲜的大白菜咧,便宜卖咧!”一个菜贩子扯着嗓子喊。
“上好的棉布,结实耐用!”布店的掌柜在门口招呼着客人。
“糖糕,热糖糕!”一个老大娘推着小车,车上的糖糕还冒着热气。
乾隆走在这热闹的街市中,感受着这种久违的烟火气。
宫里虽然什么都不缺,但总是静悄悄的,哪有这种热闹劲儿。
“大爷,买点花生米不?”一个小贩招呼乾隆。
“好,来二两。”乾隆停下脚步,看着小贩熟练地用铜勺舀花生米。
“您是外地来的吧?”小贩一边称重一边问道。
“是啊,从北京来的,做点小买卖。”乾隆随口答道。
“那您选对地方了,我们这儿民风淳朴,做生意讲信用。”小贩把花生米包好递给乾隆,“二十文钱。”
乾隆接过花生米,递给小贩二十文钱。
这还是他第一次亲自买东西,感觉挺新鲜的。
继续往前走,乾隆看到了更多的生活场景。
几个孩子在街边玩着泥巴,妇女们在井边洗衣服聊天,老人们坐在墙根下晒太阳。
这一切看起来都很平常,也很真实。
走了一会儿,乾隆看到前面有个茶摊,几张简陋的桌子,几条长凳,一个老汉在那里烧水泡茶。
“去那里坐坐。”乾隆对护卫说道。
几个人在茶摊找了个位置坐下。
老汉过来招呼:“几位爷喝点什么?”
“来壶茶吧。”乾隆说道。
“好咧。”老汉很快端来了一壶热茶和几个粗瓷茶碗。
茶摊里还坐着几个当地人,正在聊天。
乾隆一边喝茶,一边仔细听着他们的对话。
“今年的税又涨了。”一个穿着粗布衣服的中年汉子叹气道。
“可不是嘛,本来日子就不宽裕,这税一涨,更紧巴了。”另一个人接话道。
“不过话说回来,总比前几年强多了,”第三个人说,“至少现在不打仗了,也没有什么大灾大难的。”
“那倒是,”第一个人点点头,“虽然税重了点,但只要肯干活,还是能过得下去的。”
“朝廷的那些大人们也不容易,要养那么多官员,还要修路筑桥的。”
“咱老百姓也不懂那么多,反正能吃饱穿暖就行。”
乾隆听着这些对话,心里有些复杂。
这些百姓说的话,和朝堂上听到的确实不太一样。
他们抱怨税重,但也理解朝廷的难处;他们觉得日子紧巴,但也承认比以前好了一些。
这种复杂的心情,在那些歌功颂德的奏折里是绝对听不到的。
“大爷,您觉得现在的皇帝怎么样?”坐在角落里的一个年轻人突然问茶摊老板。
茶摊老板想了想:“皇帝嘛,咱也没见过,不过听说是个有学问的人。这些年没打什么大仗,老百姓也能安生过日子,应该还算不错吧。”
“我听人说皇帝很会写诗,还喜欢收藏古董。”年轻人说道。
“那是有钱人的爱好,”中年汉子笑了笑,“咱们这些种地的,哪懂什么诗词古董。不过只要皇帝不胡折腾,让咱们能安心种地过日子,就是好皇帝。”
这话说得很实在,乾隆听了心里一动。
他确实喜欢诗词和古董,也花了不少钱在这些雅好上。
但对这些普通百姓来说,他们关心的是能不能安心过日子,而不是皇帝有什么文化修养。
“不过话说回来,”茶摊老板接着说,“现在这世道还算太平,比起前朝那些乱世,咱们已经很知足了。”
几个人都点头同意。
乾隆喝完茶,起身准备离开。
他放下茶钱,对老板说:“谢谢您的茶。”
“慢走,有空再来。”老板客气地招呼道。
离开茶摊后,乾隆继续在街上走着。
他看到一个卖糖葫芦的小贩,正在街边支着个小炉子,串着山楂。
红彤彤的山楂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诱人,上面裹着一层晶莹的糖浆。
03
这个卖糖葫芦的小贩看起来四十多岁,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蓝布衣服,脸膛被太阳晒得有些黑,但看起来很精神。
他手上的动作很熟练,一串串糖葫芦在他手里很快就成形了。
乾隆走近了看,这糖葫芦做得确实不错,每个山楂都挑得很仔细,大小差不多,糖浆裹得也很均匀,看起来就让人有食欲。
“师傅,这糖葫芦怎么卖?”乾隆停下脚步问道。
小贩抬起头,笑着说:“五文钱一串,您要几串?”
“来三串吧。”乾隆说道。
小贩麻利地挑了三串最好的糖葫芦,用草纸包好递给乾隆:“您拿好,小心烫手。”
乾隆接过糖葫芦,掏出十五文钱递给小贩。
小贩接过钱,仔细数了数,然后收进腰间的布袋里。
“您这手艺不错啊。”乾隆夸道。
小贩憨厚地笑了笑:“干了十几年了,熟能生巧嘛。”
“在这里做生意多久了?”乾隆随口问道,其实是想多和这个朴实的小贩聊聊。
“有七八年了吧,”小贩一边说一边继续串着山楂,“以前在别的地方也做过,后来觉得这里人多,生意还可以,就定下来了。”
“家里还有什么人?”
“有个老婆,两个孩子,都在家里。”小贩的脸上露出了温和的笑容,“大的今年十岁了,小的八岁,都挺懂事的。”
“那挺好的。”乾隆点点头,“做这个能养活一家人吗?”
“能,”小贩很肯定地说,“虽然赚得不多,但够花的。我这人也没什么大志向,就想踏踏实实过日子,让孩子们有书读,有饭吃,就满足了。”
乾隆听了这话,心里有些感动。
这种朴实的生活态度,在宫里是听不到的。
“您是外地来的吧?”小贩问道。
“是啊,从北京来的。”乾隆答道。
“北京啊,那可是大地方,”小贩眼里露出了向往的神色,“听说皇帝就住在那里,皇宫可大了。”
“确实挺大的。”乾隆笑了笑,“不过我也没进去过,就是远远看过。”
“那肯定的,咱们这种小老百姓,哪有机会进皇宫。”小贩说着,又串好了几串糖葫芦,“不过能在皇帝脚下做生意,也挺有意思的。”
“你们这里的人,对朝廷的政策怎么看?”乾隆试探性地问道。
小贩想了想:“朝廷的事情咱也不太懂,就知道现在比以前安稳多了。我小时候听老人们说,以前常常有战乱,老百姓日子过得很苦。现在虽然税重了点,但总的来说还是太平的。”
“那你觉得现在的皇帝怎么样?”乾隆装作随意地问道。
小贩停下手中的活计,认真地想了想。
这个问题显然让他有些谨慎,毕竟议论皇帝不是什么轻松的话题。
“这个...”小贩有些迟疑,“皇帝嘛,咱们这种小老百姓也见不到,不太好说。”
“没关系,就是随便聊聊。”乾隆鼓励道,“你就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贩看了看四周,确认没有什么可疑的人在偷听,才小声说道:“听说皇帝是个有学问的人,会写诗,也挺关心老百姓的。”
“那你觉得他是个好皇帝吗?”乾隆继续问道。
这个问题让小贩更加谨慎了。
他放下手中的竹签,仔细地看了看乾隆,似乎在判断这个陌生人的身份和用意。
“您问这个做什么?”小贩反问道。
“就是好奇,”乾隆尽量表现得自然一些,“我在北京那边,经常听人讨论这些,想听听你们这里的人怎么想。”
小贩点点头,似乎觉得这个解释还说得过去。
他又想了一会儿,才开口说道:“要说皇帝好不好...”
04
小贩的话说到一半,突然停住了。
他抬起头,认真地看着乾隆,脸上的表情变得有些严肃。
周围的喧闹声似乎都安静了下来,只有远处传来的叫卖声还在继续。
乾隆的心跳有些加快,他屏住呼吸,等待着这个普通百姓的回答。
这可能是他第一次听到一个完全不知道他身份的人,对他这个皇帝的真实评价。
小贩沉默了片刻,然后缓缓开口:“皇帝好不好我不知道,但我知道...”
他说到这里又停住了,脸上露出了一种很特别的表情,既不是恭敬,也不是恐惧,而是一种说不出的坦然。
乾隆紧张地等待着下半句话,心里想着无数种可能。
小贩会说什么?
会抱怨税重吗?
会说皇帝不体恤民情吗?
还是会说一些歌功颂德的套话?
小贩看着乾隆,笑了笑,但那笑容里有一种让人捉摸不透的意味...
05
“皇帝好不好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只要我手艺好,糖葫芦做得甜,就不愁没饭吃。管他皇帝好坏,我过我的小日子。”
小贩的话说得很平静,就像在说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
他说完后,又低下头继续串山楂,仿佛刚才的对话只是日常的闲聊。
乾隆听到这个回答,整个人都愣住了。
这种回答是他完全没有想到的。
他原本以为会听到百姓对他的赞颂或者抱怨,可是这个小贩说的话,既不是赞颂,也不是抱怨,而是一种完全超脱的态度。
“管他皇帝好坏,我过我的小日子。”这句话在乾隆的心里反复回响。
作为皇帝,他习惯了听到各种对他的评价,有好有坏,但从来没有人说过“管他皇帝好坏”这样的话。
这种态度让乾隆既意外又震撼。
在小贩看来,皇帝的好坏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自己能不能凭本事过好日子。
这种朴实的生活哲学,比那些复杂的政治理论更加直击人心。
“您说得有道理。”乾隆回过神来,由衷地说道。
“是吧,”小贩抬起头,脸上带着朴实的笑容,“我这人没什么文化,不懂什么大道理。我就觉得,不管天下是谁做主,只要咱们老百姓能安心做自己的事情,靠自己的手艺吃饭,就够了。”
“那如果皇帝的政策不好,影响到你们的生活呢?”乾隆继续问道。
小贩想了想:“那也没办法啊,小老百姓能有什么办法?不过我想,只要咱们踏实做人,用心做事,总能找到活路的。就像我做糖葫芦,只要用料好,手艺精,不管在哪里都能卖得出去。”
这种简单而深刻的道理让乾隆深深震撼。
小贩的话里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但却体现了一种最朴素的生存智慧:靠自己的努力和技能生活,不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外在的因素上。
“您做糖葫芦多少年了?”乾隆问道。
“快二十年了,”小贩一边说一边熟练地在糖浆里蘸着山楂串,“从我十八岁开始学这门手艺,到现在一直在做。”
“这么多年来,有没有想过改行?”
“想过,”小贩诚实地说,“年轻的时候也想过做点别的买卖,赚更多的钱。但后来发现,不管做什么,最重要的还是要踏实。我做糖葫芦,虽然赚得不多,但每天都有收入,心里踏实。”
“踏实?”乾隆品味着这个词。
“对,踏实。”小贩点点头,“我每天早上起来,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做完了能赚多少钱,能养活家里人。这种感觉很好,不用担心今天有没有饭吃,明天会不会出什么变故。”
乾隆听着这些话,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受。
作为皇帝,他每天面对的是国家大事,要考虑的是江山社稷,要处理的是各种复杂的政治问题。
可是听了小贩的话,他才意识到,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最重要的可能就是这种踏实的感觉——知道自己能靠自己的努力过好日子。
“您说得对,”乾隆感慨地说,“有一门手艺,确实很重要。”
“那是,”小贩很认同这个观点,“我常常和我的孩子们说,不管将来做什么,都要有一技之长。有了手艺,走到哪里都不怕。”
“您教孩子们做糖葫芦吗?”
“教是教的,但我不强求他们一定要做这个。”小贩的语气很温和,“大儿子比较喜欢读书,如果他能读好书,将来做个先生也挺好的。小儿子比较喜欢动手,对做糖葫芦有兴趣,那就让他跟着我学。”
“您挺开明的。”乾隆夸道。
“咱们这种小老百姓,也没什么野心。”小贩笑了笑,“只要孩子们将来能有个正当的营生,不愁吃穿,就够了。至于能不能做大官,发大财,那就看他们自己的造化了。”
这种平和的心态让乾隆很是佩服。
小贩对生活的要求不高,但很实在;对孩子的期望不过分,但很温暖。
这种朴素的家庭观念,比那些豪门大族的雄心壮志更让人感动。
“我觉得您这种想法很好。”乾隆真诚地说道。
“谢谢您的夸奖。”小贩有些不好意思,“我这人就是想法简单,不像那些有文化的人,能说出什么深刻的道理。”
“有时候,简单的道理反而是最深刻的。”乾隆说道。
小贩看了看乾隆,觉得这个陌生人说话很有意思,不像一般的商人。
但他也没有多想,继续做着手里的活计。
“您在北京做什么买卖?”小贩问道。
“做点杂货生意。”乾隆随口答道。
“那肯定比我赚得多。”小贩说道,“不过不管做什么买卖,都要讲信用,这样才能长久。”
06
“您说得对,做生意确实要讲信用。”乾隆点点头,“您做了这么多年糖葫芦,肯定有不少回头客吧?”
“那是当然的,”小贩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我这糖葫芦,用料实在,手艺也不错。很多人吃过一次,就认准了我这个摊子。有些老客人,隔三差五就来买,都成朋友了。”
“您是怎么保证质量的?”乾隆很感兴趣地问道。
“这个说起来也简单,”小贩放下手里的活儿,认真地说道,“首先是选山楂,一定要挑新鲜的,大小差不多的,有虫眼的、坏的坚决不要。然后是熬糖浆,火候很重要,熬得太嫩了不脆,太老了又苦。还有就是串的时候要仔细,每一串都要一样好。”
听着小贩详细地介绍自己的手艺,乾隆心里很有感触。
这个普通的小贩,对自己的工作有着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
他把做糖葫芦当作一门真正的手艺来对待,而不仅仅是谋生的工具。
“看得出来,您很用心。”乾隆说道。
“那必须的,”小贩笑道,“既然做这一行,就要做好。我常说,做人做事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卖的每一串糖葫芦,都是我用心做出来的,拿在手里我自己都觉得满意,这样卖给别人才心安。”
“您的生意经很实在。”乾隆感慨道。
“什么生意经,就是老老实实做人做事而已。”小贩摆摆手,“我这人没什么大本事,就是认真二字。认真选料,认真制作,认真对待每一个客人。”
乾隆在心里默默地记下了这些话。
认真二字,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
作为皇帝,他每天要处理各种国事,可是有没有像这个小贩对待糖葫芦一样,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呢?
“您觉得,什么样的皇帝算是好皇帝?”乾隆又一次提起了这个话题。
小贩想了想:“我觉得吧,好皇帝就是让老百姓能安心过日子的皇帝。不要天天折腾,不要动不动就打仗,也不要课太重的税。让我们这些靠手艺吃饭的人,能安安心心做自己的事情,就是好皇帝。”
“就这么简单?”乾隆问道。
“就这么简单。”小贩很肯定地说,“老百姓的要求其实不高,就是想过个安稳的日子。有口饭吃,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孩子能平平安安长大,这就够了。”
这种朴素的愿望让乾隆深深震撼。
他想起那些关于治国安邦的理论,想起那些复杂的政策讨论,可是在这个小贩看来,治国的根本就是让百姓能安心过日子。
“您觉得现在的日子怎么样?”乾隆问道。
“还可以吧,”小贩如实说道,“虽然税重了点,但总的来说还是太平的。我能做我的糖葫芦,孩子们能上学,老婆能在家安心持家,这就够了。”
“如果让您给皇帝提个建议,您会说什么?”乾隆很想听听这个普通百姓的真实想法。
小贩被这个问题逗笑了:“我一个卖糖葫芦的,能给皇帝提什么建议?不过如果真的有机会,我就想说,让我们这些小老百姓能安心做自己的事情就行了。别的我也不懂。”
“您这个建议很好。”乾隆由衷地说道。
“好什么好,”小贩摆摆手,“我就是个粗人,说话直了点。不过我觉得,不管是皇帝还是大臣,都应该明白一个道理:老百姓要的不多,就是想踏踏实实过日子。”
这句话让乾隆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他想起在朝堂上讨论的那些宏大政策,想起那些关于国威和文治武功的考虑,可是有没有真正考虑过老百姓最简单的愿望呢?
“您说得很有道理。”乾隆点点头,“我觉得跟您聊天很有收获。”
“您太客气了,”小贩有些不好意思,“我就是个做小买卖的,能有什么高见。不过我这人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不会拐弯抹角。”
“我就喜欢听这种实在话。”乾隆说道,“在北京那边,听惯了那些客套话,听您这么说话,反而觉得很舒服。”
“是吗?”小贩笑了,“我老婆总说我说话太直,得罪人。不过我觉得,人活着就应该真诚一点,虚情假意的累得慌。”
“您老婆说得不对,”乾隆摇摇头,“真诚是很宝贵的品质。”
“谢谢您这么说。”小贩很高兴,“看得出来,您也是个实在人。要不然我也不会跟您说这么多。”
两个人就这样聊着,一个是当朝皇帝,一个是普通小贩,但此刻他们之间没有等级的区别,只是两个真诚交流的人。
07
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很久,乾隆看看天色,已经是下午了。
他知道不能在外面待得太久,免得宫里担心。
“我该走了。”乾隆有些不舍地说道。
“这就要走啊?”小贩也有些依依不舍,“我觉得跟您聊得挺投机的。”
“我也是。”乾隆说道,“今天和您的交谈,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我能教您什么呀,”小贩笑道,“不过能认识您这样的朋友,我也很高兴。”
乾隆从怀里掏出一些银子,想要多买几串糖葫芦。
小贩看到银子,有些吃惊:“您这是要买多少糖葫芦啊?”
“多来几串,带回去给朋友们尝尝。”乾隆说道。
小贩仔细地挑了十串最好的糖葫芦,包好递给乾隆:“您拿好。”
乾隆接过糖葫芦,把银子递给小贩。
小贩看了看银子,觉得太多了:“这太多了,我找您钱。”
“不用找了,”乾隆摆摆手,“就当是我对您手艺的赏识。”
小贩坚持要找钱:“做生意要讲规矩,该多少就是多少。”
看着小贩认真的样子,乾隆心里更加敬佩。
这种诚实的品格,比什么都宝贵。
“那好吧。”乾隆接过找回的钱。
“您慢走,有机会再来。”小贩挥手告别。
“一定会的。”乾隆也挥挥手。
离开糖葫芦摊,乾隆一行人慢慢走出了集市。
一路上,乾隆都在回味着和小贩的对话。
那句“管他皇帝好坏,我过我的小日子”一直在他心里回响。
这句话看似不敬,实际上却体现了老百姓最朴素的生活智慧。
他们不奢求皇帝是个完人,也不指望朝廷能解决所有问题,他们只是希望能有一个安稳的环境,让他们凭借自己的努力过好日子。
“皇上,”护卫悄声问道,“咱们回宫吗?”
“再走走。”乾隆说道。
他们又在镇上转了一圈,乾隆仔细观察着这里的民情风俗。
他看到了更多的普通百姓,有勤劳的农民,有诚实的商贩,有慈祥的老人,有天真的孩子。
每个人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着,踏实而平静。
这种生活场景让乾隆深深震撼。
他意识到,真正的治国之道不是让百姓歌颂皇帝的功德,而是让他们能安心过自己的日子。
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像小贩说的那样,让老百姓能“安心做自己的事情”。
天色渐暗,乾隆一行人坐上马车,开始返回京城。
马车在乡间小路上颠簸着,乾隆透过车窗看着外面的田野和村庄,心里想着今天的收获。
“皇上,今天的微服私访有什么收获?”李德全小声问道。
乾隆想了想:“收获很大。我听到了一些在朝堂上永远听不到的话,看到了一些在宫里永远看不到的景象。”
“那个卖糖葫芦的说了什么让您印象深刻的话吗?”
“他说,管他皇帝好坏,我过我的小日子。”乾隆重复着小贩的话,“这句话听起来好像不太恭敬,但实际上却让我深思。”
“为什么呢?”
“因为这句话体现了老百姓最真实的想法。”乾隆说道,“他们不需要一个完美的皇帝,也不需要什么伟大的功业,他们只需要一个能让他们安心过日子的环境。”
这个道理听起来很简单,但对乾隆来说却是一个重大的启发。
他一直以为治国就是要建功立业,要让天下人都称颂自己的功德。
可是今天他才明白,真正的治国之道是让百姓能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能凭借自己的努力过好日子。
08
马车穿过城门,回到了熟悉的京城。
华灯初上,街道上依然热闹,但乾隆的心情已经和出来时完全不同了。
回到宫中,乾隆没有立即去养心殿处理政务,而是在御花园里走了走。
夜风徐来,带着春天的气息,但乾隆的心思全在今天的见闻上。
他想起小贩那张朴实的脸,想起他说话时的真诚态度,想起他对生活的那种踏实追求。
这种朴素的生活智慧,比那些复杂的政治理论更加深刻。
“管他皇帝好坏,我过我的小日子。”这句话不是对皇帝的不敬,而是对生活的热爱。
小贩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而这种权利不应该被任何外在的因素所剥夺。
乾隆走到一个亭子里坐下,让太监去拿来纸笔。
他想把今天的感受记录下来,也想思考一下这次微服私访给他的启示。
提起笔,乾隆写道:“今日微服出宫,至清河镇见闻。遇一卖糖葫芦者,年约四十,朴实诚恳。与之交谈,深有感触。”
他停下笔,想着小贩的话。
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对工作的认真,对家人的关爱,对未来的踏实规划,都让他深深震撼。
继续写道:“此人言:'管他皇帝好坏,我过我的小日子。'初闻此言,以为不敬。细思之,实为至理。百姓所求者,不过安稳二字。能凭己力养家糊口,能安心做事,足矣。”
写到这里,乾隆想起了朝堂上那些关于国威的讨论,想起了那些宏大的政治规划。
这些东西当然重要,但如果不能让百姓安心过日子,再宏大的规划又有什么意义呢?
“治国之道,当以民为本。民之所需,非歌功颂德,而是安居乐业。一个好的统治者,不是让百姓敬畏自己,而是让百姓能专心做自己的事情。”
乾隆放下笔,望着远处的宫墙。
那高耸的墙壁把宫内宫外分成了两个世界,也把他和真实的民情隔开了。
今天的微服私访让他看到了墙外的世界,让他听到了最真实的声音。
他想起小贩说的话:“只要我手艺好,糖葫芦做得甜,就不愁没饭吃。”这种靠自己努力生活的态度,体现了人的尊严和价值。
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保护这种尊严,鼓励这种努力。
第二天早朝,乾隆坐在龙椅上,看着下面的群臣。
和珅照例汇报着各地的情况,说的都是那些歌功颂德的话。
刘墉也在说着百姓如何感恩皇恩浩荡。
“停一下。”乾隆打断了他们的汇报。
群臣都有些惊讶,不知道皇上要说什么。
“朕想问你们一个问题,”乾隆说道,“你们觉得,什么样的皇帝算是好皇帝?”
这个问题让群臣有些意外,他们互相看了看,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和珅首先开口:“回皇上,自然是圣明睿智,文治武功,让万民敬仰的皇帝。”
“刘墉,你觉得呢?”乾隆问道。
“臣以为,好皇帝应该是仁德宽厚,体恤民情,让百姓安居乐业的皇帝。”刘墉的回答稍微实际一些。
乾隆点点头:“刘墉说得对。朕以为,好皇帝不是让百姓敬畏自己,而是让百姓能安心过自己的日子。”
这话让群臣有些困惑,不明白皇上为什么突然说这些。
“朕决定,”乾隆继续说道,“以后的政策制定,要更多考虑百姓的实际需要。不要总想着如何彰显国威,如何让万民敬仰,而要想着如何让百姓能安心做自己的事情。”
“皇上英明。”群臣齐声道。
但乾隆知道,真正的改变需要时间。
他想起那个卖糖葫芦的小贩,想起他那句朴实的话。
那句话已经成为他治国理念的重要启发,提醒他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
从此以后,每当在朝堂上讨论政策时,乾隆都会想起那个小贩的话,想起他对生活的那种踏实追求。
那种朴素的智慧,成为他治国路上的明灯,指引着他向着让百姓安心过日子的方向努力。
那句“管他皇帝好坏,我过我的小日子”不仅让乾隆龙颜大悦,更让他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治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