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万亿日元,470%的同比增幅,还有141.4%的惊人涨幅——这些冷冰冰的数字在日、韩、越南的机场、街头、餐馆里化成了一张张中国面孔。在这些明码“吸金”的客源国,中国游客用脚投票,可惜却换来了无比复杂的反馈。有钱,有人,但不见欢颜。奇怪吗?不奇怪。换我,我也会想问,到底是去看风景,还是去受罪的?
玻璃门上的中文警告,粘在那里,像是一种故意的恶意。“中国人禁止入内”,这话贴在餐馆门口,比冷空气还直接。试着沟通,结果是一脸冷漠,报警也没什么用。警察也就让你“多理解”,别为难店主。最后告示没撤,旅人只能默默离开。现实是不是挺讽刺?一边喊着高质量出境游,另一边歧视不加掩饰。春节假期,机场行李箱依然堆成小山。那些被拒、被冷处理的人,依旧往回跑。到底是在图什么?
日本大米价格暴涨,今年竟然有人顺势把锅甩给中国游客,说是他们抬价。真相被揭穿后,有媒体装作什么都没发生。跳脚骂人的人,第二天还在售卖寿司饭团给中国人。你说,物价跟气温有关,还是跟想象力有关?好笑的是,哪怕每次都被当替罪羊,还是挡不住国人赴日的步伐。“体验好”,这四个字,真让人迷糊。是美食、是景色,还是“忍一忍就过去”的心态?
韩国那边更干脆。不仅让中国人做核酸挂黄牌,还专门收“额外费用”。8万韩元,算下来几百块人民币。其他国家的游客不用,就中国人要花钱挨这个“特殊照顾”。标记、区分、隔离,一套流程走的明明白白。疫情过后,对中国艺人大规模抵制,连文化抄袭都能闹成外交事件。这一切,像一场没有尽头的排队:机场、酒店、警察局。有人被拒绝用英语沟通,还被赶出去。酒店服务那叫一个敷衍,偶像文化的泡沫却让人忘了不平。也许便宜才是终极魔法?
越南表面恭恭敬敬,“欢迎中国游客”喊得震天响,背后却专门把中国人拦在通关口。10元“手续费”,不给就别过海关。软柿子当然得捏,别国人一句话过去,只有中国人得掏钱买平安。被威胁、被强行收钱,多少像是被吊在钞票架上的肥鹅。越南的旅游成本低,现实的门槛却高。“花小钱玩开心”,听起来是自我安慰。有多少人真正不在乎这种区别对待?
有人说,樱花、温泉、演唱会,化妆品,还有物价,都是吸引力。可被区别的滋味难道就那么好吞?那些被贴标签的人,被按头加钱的人,被特殊对待的人,无非是用热情给别人送钱。冷静下来想,几百块的免税单、一碗涨价大米,真的值得心情受损吗?
其实,真正热情的国家比比皆是。泰国满街的中文招牌,笑脸比菜单还多。马来西亚沟通零障碍,南洋美食地道又亲切。丹麦、法国,不少地方服务员会主动说中文,把中国游客当贵宾。花钱买快乐,和花钱买气受,难道区别不大吗?
中国护照越来越硬气,免签目的地遍地都是。世界那么大,选择那么多,难道非要把自己锁在那些不声不响嘲讽你的地方?眼看热情变成错付,花的钱越多,被利用的情绪越浓。好像尊重和金钱,总是要在某个门口分道扬镳。
想象里,生活当然该有诗和远方。但现实里,门口的那张告示、隔离的黄牌、通关口的灰色收费,像是一阵阵风,吹走美好,也让人清醒。也许有一天,中国游客会想明白:朋友在哪,钱就花在哪。
参考资料均有可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