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的遗憾与不朽:怎样的决策让他成就了诗名却错过了官场?

2025-11-24 23:59 138

孟浩然四十岁那年在长安落榜,兜里没钱,心里没底,但他还是留了下来。这个决定让他在一位王维朋友家里等来了人生最荒唐的机会,也等来了最惨的结局。

那天他正跟王维聊天,突然听说唐玄宗要来。孟浩然当场就慌了,按规定他这种没官职的人根本不该在这儿待着。王维让他先躲躲,孟浩然二话不说就钻进了床底下。

唐玄宗进屋后心情不错,跟王维东拉西扯。聊着聊着,王维觉得这是个机会,就跟皇帝提了一嘴,说孟浩然也在这儿。唐玄宗听完来了兴致,让孟浩然出来见见。

从床底下爬出来的孟浩然满脸灰尘,狼狈得很。但唐玄宗没在意这些,反而挺和气,问他最近写了什么诗。孟浩然脑子一热,就念了那首"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这首诗本来是他发牢骚写的,大意就是算了不求官了,回家种地去。唐玄宗听完脸色就变了,当场给了句话:"你自己不想当官,又没人不让你当,现在跑来怪我?"

说完转身就走了。孟浩然愣在原地,这才反应过来自己念错诗了。王维在旁边也不知道该说什么,这事闹得,谁都没想到会是这个结果。

其实孟浩然脑子里好诗多的是,那些夸洞庭湖的,写山水的,哪首拿出来都比这强。偏偏他选了这么一首,把唐玄宗往外推的诗。

有人说他是紧张,有人说他是真不会来事。但这次机会算是彻底砸了。唐玄宗回去后估计跟身边人念叨了几句,从此孟浩然这名字在长安就算臭了。

他在长安又待了些日子,到处托人打听还有没有转圜余地。但大家都劝他别想了,皇帝记住的事基本没法改。孟浩然只好收拾东西,灰头土脸地离开长安。

这一年他已经四十岁,按当时的标准算是中年偏老了。科举没考上,找人举荐又把事办砸,前半辈子算是白忙活。回家路上孟浩然心里大概也在想,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

他年轻时候其实挺有想法的,九岁就想着仗剑走天涯。那会儿练剑练字,觉得自己以后肯定能干一番事业。但后来武则天当政,整个朝堂乱糟糟的,他就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使劲了。

索性跟朋友躲进鹿门山,一待就是好几年。等到唐玄宗上台,天下太平了些,孟浩然才打算重新出山。但这时候他已经二十五岁,错过了最好的年纪。

他的朋友张子容去长安赶考,孟浩然却没跟着去。具体原因他没跟谁说过,可能是觉得自己准备不足,也可能是对科举这条路没信心。反正他选择了另一种方式,到处游历,到处找人引荐。

这一走就是十年。十年里他见过不少大人物,写过不少诗,但真正愿意帮他的人少之又少。大家都客客气气的,夸他几句诗写得好,然后就没下文了。

孟浩然第一次见到有希望的人,是开元五年在岳阳楼碰上的张说。张说当时是丞相,孟浩然提前打听到他要去岳阳楼游玩,就专门写了首诗送过去。诗里的意思很明白,就是希望张说能拉他一把。

但张说压根没搭理他。人家出来玩就是想放松放松,结果收到一首求职诗,换谁都不会高兴。孟浩然在岳阳楼外等了好几天,连张说的面都没见着,最后只能悻悻离开。

这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后来倒是流传开了,成了名篇。但在当时对孟浩然来说,就是一次彻底的失败。他写得再好,人家不愿意帮也是白搭。

之后孟浩然继续到处跑。听说唐玄宗去了洛阳,他立马赶过去,想着说不定能有机会。结果到了洛阳才发现,想见皇帝的人多得数不过来,客栈都住满了,有人甚至挤在马厩里。

孟浩然在洛阳待了三年,把带的钱花得差不多了,也没见着唐玄宗一面。这三年里他每天都在打听消息,托人递话,但始终没能递到皇帝那里。最后实在熬不住了,只好离开。

从洛阳出来后,孟浩然心里多少有点绝望。他去了扬州,正好是三月天,风景不错。在扬州他认识了李白,两人年纪差不多,处境也差不多,很快就聊到一块去了。

李白那会儿才二十六岁,也在为前途发愁。他想考科举,但户口有问题,根本没资格报名。得知孟浩然没考过科举后,李白就劝他去试试,说不定能考上。

孟浩然被说动了。他已经三十九岁,按理说早过了考试的最佳年龄,但死马当活马医,万一真考上了呢?于是他又去了长安,参加了科举考试。

结果不出意料地落榜了。孟浩然看着榜单,心里早有准备,倒也没太失落。他决定继续留在长安,看看还有没有别的机会。这一留又是大半年,期间他认识了一些人,写了一些诗,但依然没找到合适的门路。

钱花完后孟浩然只能回家。这趟长安之行除了结识几个朋友,其他什么都没得到。他四十岁了,没功名,没官职,连个稳定的收入都没有。家里人虽然没说什么,但那种眼神孟浩然看得懂。

不过他还是不死心。又过了几年,四十六岁那年,孟浩然再次进京。这次他找到了张九龄,又是写诗又是托人,希望张九龄能帮忙说句话。

张九龄倒是答应了,还真去举荐了。但上面的人没同意,理由也没说清楚,反正就是不行。孟浩然又一次失望而归,这次他是真的认命了。

回来后有个叫韩朝宗的刺史主动找他,说愿意举荐他入朝为官。但孟浩然想想去年张九龄那么大的官都没办成,韩朝宗一个小刺史更不可能,就婉拒了。

这个决定后来被人说了很多年。有人说孟浩然太清高,有人说他不懂变通。但当时的孟浩然确实是这么想的,他觉得再折腾也没用,不如省点力气。

没过多久孟浩然又跑去荆州玩,结果在襄阳得了背疮。这病挺要命的,治起来又慢又麻烦,他只能留在襄阳养病。好在这些年认识的朋友不少,大家听说他病了,纷纷过来看望,有的送医生,有的留银子。

孟浩然治了两年,背疮总算快好了。医生千叮咛万嘱咐,让他戒酒,不能吃发物,不能沾荤腥,否则病情会反复。孟浩然也知道厉害,一直很注意。

但就在病快好的时候,王昌龄路过襄阳,专程来看他。孟浩然太高兴了,多年不见的老友突然到访,他怎么可能不好好招待?于是两人喝起了酒,吃起了肉。

当天晚上孟浩然就感觉不对劲,背上又开始疼。第二天更严重,整个后背都肿了起来。医生赶来一连连摇头,说这次恐怕不行了。

王昌龄站在旁边,后悔得想抽自己。他要是早知道孟浩然在养病,说什么也不会留下来吃饭喝酒。但事情已经发生了,后悔也没用。

孟浩然躺在床上,意识渐渐模糊。他这辈子走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人,写过很多诗,但想要的那个官职始终没得到。五十二岁就这么走了,说不遗憾是假的。

他死后朋友们帮忙料理后事,王昌龄哭得最凶。大家都知道不能怪王昌龄,但王昌龄自己过不了心里那关。这事要是没发生,孟浩然说不定还能再活些年。

有人说孟浩然这辈子就是运气不好,有才华但没机遇。也有人说他性格有问题,太耿直,不会变通。但他确实尽力了。从二十五岁开始奔波,一直到五十二岁去世,大半辈子都在为当官这件事努力。

只是这个世界有时候就是这样,你再努力也不一定能得到想要的结果。孟浩然写的那些诗后来都成了名篇,但他活着的时候并没因为这些诗得到多少好处。等他死后,那些诗反而越传越广,成了经典。

这算是一种讽刺吧。孟浩然一生追求功名,想在朝堂上有个位置,最后什么都没得到。但他留下的那些诗,却让他在文学史上占了一席之地,这个位置比任何官职都稳固。

只可惜他自己看不到了。如果孟浩然能活到现在,看到自己的诗被那么多人读,被那么多人喜欢,不知道会作何感想。也许他会觉得值了,也许他还是会遗憾没当上官。

人的执念有时候就是这么奇怪。明明已经得到了另一种成功,但心里念念不忘的还是那个没实现的愿望。孟浩然大概也是这样,直到死他都没放下对功名的执着。

现在回头他那些求职诗反而成了最有价值的作品。那种真挚的渴望,那种不甘心的情绪,都被完整地保留在诗句里。后人读到这些诗,能感受到一个怀才不遇的文人内心的挣扎。

这种共鸣穿越了千年。多少人跟孟浩然一样,有才华,有抱负,但就是得不到认可。他们读到孟浩然的诗,会觉得找到了知音,会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从这个角度说,孟浩然的失败反而成就了他的不朽。如果他当年顺利考中,顺利当官,也许就写不出那些充满真情实感的诗了。那些诗之所以动人,正是因为里面有真实的失望、真实的期待、真实的无奈。

但如果真让孟浩然选,他肯定还是想当官。谁会愿意用一生的坎坷去换取身后的名声?活着的时候过得舒坦,这才是最实在的。那些身后事,对当事人来说其实没什么意义。

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个人,执着、真实、有点倔强。他不够圆滑,不够会来事,所以在官场这条路上走得特别艰难。但也正是这份真实,让他的诗歌有了独特的魅力。

他去世后,朋友们时常提起他。大家记得他的诗,记得他的为人,也记得他那些不太成功的求职经历。这些故事被一代代传下去,让孟浩然这个名字始终活在人们的记忆里。

这或许就是人生的另一种圆满吧。虽然没能实现当初的梦想,但用另一种方式留下了印记。孟浩然如果知道,也许会笑,也许会叹气,但不管怎样,他的故事已经讲完了。

足球资讯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足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