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知网 原创稿
罗贯中的著作中,曹操麾下的五位杰出将领虽不及五虎上将那般声名显赫,却也同样威震天下,声名远扬。
其中更有一位将军凭借出色的战绩,甚至让从诸葛亮以下的蜀国大将都非常忌惮他。他就是张郃。
他使得司马懿心生畏惧,让刘备与诸葛亮倍感烦恼,甚至一度让勇猛如马超的将领也遭遇了败绩。
但在即将享受庆功宴的喜悦之前,却意外倒在了追击敌军的路上。
一、叛离袁绍
张郃曾是冀州韩馥部下的军司马,然而在韩馥被迫放弃冀州大权之后,张郃便率领自己的部队,转而投奔了袁绍。
在征战中击败公孙瓒的过程中,他因累积战功而被提升为宁国中郎将,而在东汉时期,中郎将这一官职的封赐较为普遍。官职介于大校和准将之间。
因此,细数河北四庭柱,颜良文丑还在时,基本看不见张郃。
在颜良与文丑被关羽击败并丧命之后,我才首次听到了张郃的嗓音,而这唯一的一次发声,竟成为了决定袁绍命运的关键。
在官渡之战中,袁绍将负责守护乌巢粮草的重任委托给了淳于琼,而曹操接到了许攸的情报后,便迅速亲自率领部队发起了突袭。
张郃急忙给袁绍敲警钟:曹操厉害,淳于琼肯定扛不住,得赶紧派人去支援。
郭图灵感迸发,提出若是对曹军的老营进行突袭,曹操必然回师自救,这样一来,乌巢的围困便可迅速解除。
张郃顿时显得焦虑不安:“曹军的大本营并非轻易可攻破之地,一旦行动失利,我们恐怕将面临全盘皆输的结局。”
但袁绍还是觉得郭图说得对。支援淳于琼的部队仅是少量,而他本人则率领主力部队正面迎击曹军的根据地,然而最终未能攻克曹军的老巢,反而自己的粮草重地却被曹操一把火彻底焚毁。
郭图感到颜面扫地,于是向袁绍举报说:“张郃在我们战败后,总是幸灾乐祸,言语中充满了讽刺!”这便是成语“出言不逊”的由来。
张郃正忙于进攻曹操的营地,当他得知这个消息时,心中不禁一震,随即开始忧虑自己可能会遭受更多的误解。
为了确保自身安全,他拉上了高览,携手一同投靠了曹操。此举导致袁绍的强大军队迅速瓦解,局势顿时急转直下。
官渡之战中,袁绍军队溃不成军。面对曹操的猛烈追击,他的领土接连失守,最终导致了父子双亡的悲剧收场。
二、建功曹营
张郃的逆袭人生路,就是从跳槽到曹老板麾下开始的。
当时,老曹正急速奔跑在从乌巢返回的途中,然而这一点并未对张郃的入职造成任何影响。
听闻张郃前来归附,曹操心情愉悦,遂将张郃视为己之韩信及微子,遂即任命他为偏将军并封为都亭侯。
在那时,曹营的众人讨论袁绍麾下的武将和谋士,竟然完全没有考虑到张郃这样的角色。
尽管张郃曾将袁绍解雇,然而曹操对他深信不疑,遂命他带领自己昔日的部下,与主力部队并肩作战。
张郃受命接连攻取邺城与渤海,对曹操平定冀州贡献显著,赢得汗马功劳。随后,他继续随曹操出征柳城,凭借军功得以晋升为平狄将军。
公元214年,马超对祁山发起猛烈攻势,夏侯渊遂派遣张郃领军五千精锐作为先锋,而夏侯渊本人则担负起保障粮草供应和负责殿后的重任。
张郃如猛虎下山,刚一抵达渭水马超尚未发起攻势,便率领数千氐羌族士兵,抛弃攻城工具,望风而遁。
夏侯渊的主力部队抵达之际,周边的各个县份早已纷纷投降,此时张郃正全神贯注地逐一核对马超留下的攻城物资。
张郃紧随夏侯渊之后,乘胜追击,其行动如同犁翻庭院、清扫街巷,迅速将陇右地区,无论大小,西凉军遗留的势力一网打尽。
三、大战汉中
公元215年,曹操率领庞大的军队征讨张鲁,抵达陈仓后,意图经武都进入氐族领地,却遭遇氐族人的阻截,道路被封锁。张郃、朱灵带着人冲上去就把兴和氐族的大哥窦茂给打趴下了。
张郃率领五千步兵先行开道,一路奋勇杀至阳平关。同年十一月,面对张郃的强势进攻,张鲁见状立即决定向敌方投降。
曹操留下夏侯渊带着张郃、徐晃等大将在汉中防守,
刘备此时正率部在荆州助力关羽,而张郃则领着部下直指巴郡、巴东、巴西等地,同时还将当地的民众一同迁往汉中。
曹军攻下汉中,如同益州咽喉被卡。失去三巴之地,宛如丧失了双臂的支撑。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刘备远距离指挥张飞出战,与张郃展开激战。
在宕渠僵持了超过五十日之后,张飞巧妙地设下计谋,迫使张郃出阵交战,紧接着率领着一万多名精锐士兵,通过隐蔽的小径进行偷袭。
山路太窄,张郃的队伍被张飞直接被冲散,首尾不能相救。
张郃在战败之后,带领着十数名部下逃入山林。然而,当他返回南郑时,凭借其引导三巴百姓迁移的功绩,张郃荣获了荡寇将军的称号。
四、硬刚刘备
公元218年,刘备率领庞大的军队向汉中发起攻势,并在阳平关定居。夏侯渊、张郃等众多将领纷纷迎战,其中张郃负责守卫广石要塞。
在公元219年,刘备亲自率领,将部队分为十个批次,于夜幕低垂之际,屡次对张郃的营地发动突袭。张郃也是硬气,带上亲兵就跟蜀军干上了,结果刘备居然没打赢。
于是,刘备赶紧写信回益州求援。
诸葛亮初感困惑,幸得部将杨洪及时点拨:“汉中乃益州的门户,若失去汉中,益州便面临险境,因此,此刻男儿应奔赴战场,女子则应负责运输。”诸葛亮闻言,立刻派遣军队前往支援。
援兵到后,刘备重新组织进攻。
进行了一次夜间突袭,焚毁了魏军的鹿角阵地,消息传来,夏侯渊在混乱中被蜀军击毙。刘备听后,不禁长叹一声。“要杀就该杀张郃,夏侯渊算个啥!”
曹军遭受重创,郭淮遂率领众人推举张郃担任统帅,张郃一经任命,军心便迅速稳定。面对刘备,他毫无应对之策。
随后,曹操成功平定了乌桓之乱,却未能攻克汉中,战事不利,粮草供应被切断,无奈之下,他果断地处决了直言不讳的杨修,借此机会撤回了军队。
五、街亭大捷
228年,诸葛亮首次北伐,天水、南安、安定三郡被硬生生从曹魏版图上给切掉了。
曹叡迅速派遣大将军曹真率军迎战。与此同时,他提升右将军张郃的职位至特进,并指派他领军进攻街亭。
街亭是整个战局咽喉之地。
诸葛亮并未考虑派遣年迈的魏延、吴懿等人负责守卫,他最终选择了马谡。
马谡刚步入街亭,便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对任何人的意见都置若罔闻。
他深信不疑,只要占据了制高点,便能轻而易举地击退那些正在仰攻的魏军,然而,他却并未将水源的充足与否与控制山下城池的重要性相提并论。
最终,他选择了地势险要的南山作为扎营地。
蜀军的这一举动就是自寻死路张郃抵达之后,立刻发布命令,让魏军将南山团团围住,确保了山内外的水路被彻底封锁。同时,他还下令切断了山上水源的供应。
蜀军被困于山巅,口干舌燥如同烟雾弥漫,原本的战斗力早已消散得无影无踪。蜀军即将崩溃之际,张郃果断下令,全军向山上发起猛烈攻势,蜀军瞬间溃败,四处奔逃,场面一片混乱。
街亭一丢,诸葛亮的粮道也断了,他只能带着大军撤退。最后,张郃率军轻松光复南安、天水、安定三郡。
此后诸葛亮北伐再也没有到过街亭,也再没有斩获如此大的战绩。
六、屈指一算
对战场局势的演变了如指掌,他擅长于巧妙地设置营地和布兵。他能够准确地预测战局走向,并能依据地形条件灵活调整战术。
街亭一役之后,张郃的战斗风格在蜀汉家喻户晓,自诸葛亮起,蜀国诸多将领均对他心生忌惮。
222年,诸葛亮率领大军再度发起对陈仓的攻势,面对此情此景,曹叡立刻从东吴战场召回张郃,急速返回京城。
尽管曹叡慷慨地派遣了三万精锐士兵和两营勇士来保卫张郃,然而他仍旧忧虑地询问张郃,当你抵达前线之际,诸葛亮是否已经攻占了陈仓?
张郃观察到诸葛亮率领的孤军深入敌境,料想携带的粮草有限,难以维持长久,于是他平静地表示:“比臣未到,亮已走矣;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
果然不出张郃所料,当张郃日夜兼程率军抵达南郑时,诸葛亮因为搞不定郝昭,军中也已经无粮,已经撤军了。曹叡接到胜利的消息后,迅速下达命令,指示张郃重返洛阳,同时当场提升他的职位,封他为征西车骑将军。
屈指一算,这个梗也就是从这儿来的。
七、军中矛盾
张郃在官渡之战中向曹操投降,随后被授予偏将军的职位,并封为都亭侯,而那时司马懿尚未踏入官场。
曹叡在222年九月登基之后,派遣张郃南下,与司马懿并肩作战,最终击败了刘阿所率领的部队。
张郃与司马懿的首次携手共事,总体而言,过程颇为顺畅。当年二月,诸葛亮再度复出江湖,指挥主力大军,向祁山发起了第四次北伐行动。
当时曹真病重,雍良战区群龙无首,战事告急。
理应如此,此刻曹真之副手、征西车骑将军张郃理应承担重任。然而,曹睿却将托孤重臣司马懿派遣至雍良,负责指挥军务。
昔日,张郃在夏侯渊、曹真、曹休等皇室贵戚麾下效命,纵有满腹委屈,亦难言说。然而,今朝却需向资历尚浅的外姓文臣俯首称臣,张郃内心满是苦涩与无奈。
于是从司马懿一到任,因此,张郃就明显带着情绪。
他意图派遣兵力分别驻扎在雍县与眉县,以封锁陈仓道与褒斜道的北部通道。然而,司马懿并未同意。
说楚军就是分兵,才被鲸布打败的,所以咱们得团结,一起冲。
司马懿调集主力,前往祁山以阻止诸葛亮的军队,同时仅留下四千精锐士兵,负责守卫上邽。
诸葛亮采取了声东击西的策略,只留下少数人驻守祁山,而他自己则率领主力部队前往上邽,将郭淮、费曜等魏国将领打得溃不成军,使得他们不敢轻易出城。眼见汉军收割了自家田地里的麦子,便扬帆远去,毫不留情。
八、坚守不战
司马懿集结部队,于各个要塞之地加强防御,坚决不与蜀军正面冲突。而张郃则再次与司马懿的见解相左。
他言道:“诸葛亮屡次请战未果,必然以为我方意图与其持久对峙。若派遣一支精锐部队,佯装从后方实施包围,诸葛亮定会忧虑其退路被切断,届时必然会下令撤退。”
司马懿并未赞同,却依旧将庞大的军队集结于同一地点,密切注视着诸葛亮军队的动向,随后保持着适中的距离紧随其后。占据高地扎营,总之拒绝作战。
魏国将领们心中郁郁不得志,纷纷议论道:“您对蜀军的畏惧,宛如对猛虎的忌惮,难道不怕世人耻笑您的胆怯吗?”
司马懿见将士们士气高昂,于是下定决心发起进攻。他首先派遣张郃率领部队向蜀军王平部发起攻击。
王平所率领的部队,被誉为“无当飞军”,其中众多战士在山地作战方面表现出色。张郃一直未能成功攻破王平的防御体系。
司马懿亲自率军迎战诸葛亮的主力,诸葛亮派遣了魏延、高翔、吴班等将领率军抵抗,最终大败魏军。
在遭受此次挫败之后,司马懿即刻向朝廷递交了请愿,恳求颁发圣旨,同时亦邀请钦差大臣莅临驻扎,自此,魏营上下无人再敢提及出战之事,全体将士唯有选择坚守阵地。
九、身死木门
司马懿战败之后,史籍中并未提及张郃在此时的言论,然而根据张郃的个性推测,他恐怕不会轻易放过这个机会,定会发表一番尖锐而带有讽刺意味的评论。
转眼这场双方的对峙转变成了无声的消耗。
上邽的麦田在诸葛亮的扫荡下变得空空如也,这使得魏军的后勤补给承受了极大的压力,陷入了极度困境。
自北伐开始,每逢战事不利,部队撤退,原因总在于军粮不足。而今,诸葛亮成功夺取了魏军的粮食,因而占据了战略上的优势。只要粮食能够顺利送达,我们便可以尽情享受一段时间的富裕,甚至可以与司马懿周旋到底。
遗憾的是,往昔未曾遭遇的困境,现今依旧难以克服。在六月,汉中传来了令人沮丧的消息,暴雨倾盆,导致道路被冲毁,粮食运送彻底中断。
无奈的诸葛亮只好再次退军。于是司马懿下令让张郃追击。
张郃坚信不宜追击,即便正面交锋也难以战胜蜀军,更不用说追击了。诸葛亮用兵极为谨慎,擅长在撤退时留下重兵伏击追兵,这一点早已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实。在诸葛亮第二次北伐之际,他便是如此巧妙地斩杀了王双。
但司马懿坚持,张郃无奈,只得追击。结果到木门道中了埋伏。
蜀军占领了制高点,诸葛连弩展现出惊人的威力,张郃不幸被一箭射中膝盖,鲜血淋漓,虽被迅速抬回,但因伤势过重,终告不治。
结语:
《三国演义》记载,诸葛亮撤退之际,司马懿预感前方必有陷阱,张郃坚持要追击,最终不幸陷入埋伏,命丧黄泉。而《三国志》的记录刚好相反。
两位创作者,犹如神仙般激烈争论,这情形简直就像是在办公室里,上下级之间因意见不合而拍案而起,随后各自为自己的立场进行辩解的两个场景。
追与不追,战机都有其两面性,难以一概而论。
张郃与司马懿同在东吴共事期间,曾率军追击吴军并取得显著胜利,然而,当司马懿面对曹睿时,恐怕很难对此事作出详尽的解释。
张郃的去世或许源于战略上的失误,亦或有人怀疑其死与司马懿的计谋有关,然而,这一切都不应仅仅是为了彰显司马懿的阴险狡诈。
因此,回溯此事时,就别硬往上牵扯了。
参考资料:
张鸣在《不起眼的张郃》一文中发表于中国知网,收录于廉政瞭望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