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马库斯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出一个家庭对话的小细节:“我妈妈曾问我,为什么住在法国?你应该住在中国。”
这位刚向中国捐赠了618张日军侵华暴行照片的法国青年,眼神真诚地说出这句话:“这是个好主意。我爱中国,如果能在这里生活,我会感到无比荣幸和骄傲。”
2025年8月4日,在巴黎中国驻法国大使馆的灯光下,马库斯郑重将外祖父罗杰·皮埃尔·劳伦斯,珍藏的六百余张历史照片交予中方。这些泛黄的明胶银盐相纸拍摄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凝固了淞沪战场硝烟弥漫的瞬间——倒塌的房屋、流离的百姓、日军轰炸后的断壁残垣,甚至部分照片背面仍残留着斑驳血迹。这些影像不仅是劳伦斯在战火中用生命保存的证物,更是一个家族横跨三代的使命接力。
完成捐赠仅三天后,马库斯与伙伴钟灏松、士杰踏上飞往哈尔滨的航班。在长途飞行中,无人能安然入眠。他们此行的第一站,则直指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前往陈列馆的车上,马库斯双手止不住颤抖。“我知道会面对什么,但无法预料具体会看到什么。”他低声解释着身体的反应,“我无法用言语形容我看到的一切…”
馆内冰冷的展柜中,锈迹斑斑的手术器械静卧在惨白灯光下。当讲解员描述日军如何以“医学研究”之名实施活体实验时,马库斯紧握的拳头关节发白。“医生本该救人,他们却成了刽子手……都是活生生的人啊!”
此时的马库斯,声音哽咽,眼中交织着震惊与愤怒。同行的士杰摇头叹息:“这些暴行超出了我们所有想象。”三人原以为已做足心理准备,但真实罪证带来的窒息感仍令他们几度失语。
离开展馆前,马库斯一行在留言台前驻足,用中文、英文、法文写下同一句心声——“和平与正义。”
面对镜头,马库斯情绪难平:“在西方,人们只知道日本医疗技术先进,却对技术背后沾血的真相一无所知。”他甚至直言这是一种集体遗忘的耻辱,“每个对此无知的西方人都该有羞耻感——我替他们感到羞耻。”
这份愧疚感在观看纪录片《南京照相馆》后达到顶点。当银幕上遇难者的面容与外公照片中漂浮在黄浦江的尸体重叠时,马库斯掩面落泪:“我想向中国人民道歉……如果我们家族能更早公开这些照片……”一旁的松松拍着他的肩轻声道:“这不是你的错。”此刻,他不仅是历史见证者后代,更成为真相迟到的忏悔者。
马库斯家族与中国的联结远非偶然。他的三个舅舅在日军暴行下一死一疯一失踪,战争伤痕已融入家族血脉。当参观东北抗联纪念园时,赵尚志、杨靖宇等抗联将领在白山黑水间战斗的事迹更让他肃然起敬。“真正的英雄是他们,”同行的松松感慨,“我们捐赠照片,只为让世界记住这些名字。”
在哈尔滨陈列馆外,一位中国母亲特意带女儿上前致意。小女孩用英语认真说道:“感谢你为中国做的一切。”马库斯当即俯身回应:“你才是勇敢的人。”母亲坦言此行是精心设计的“偶遇”:“要让孩子知道,有人跨越国界守护我们的历史。”
当记者问及此行愿望,马库斯坦诚道:“我特别想参加9月3日的胜利日阅兵。”2025年恰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场阅兵承载着跨越国界的纪念意义。
网友对此呼声高涨:“该让他站在观礼台最前排!”“请愿邀请马库斯参加阅兵!”
而马库斯怀揣中方特制的青花瓷U盘,计划将更多历史罪证带到欧洲巡展:“我们要用新技术填补西方认知的空白。”
八十年前,他的外祖父劳伦斯在硝烟中按下快门;八十年后,马库斯在陈列馆的阳光下握紧拳头:“道路还很长,我们要让世界知道日本人在这里干了什么。”当被问及未来时,他望向远方:“妈妈说得对,或许我该留在中国。这里不仅是历史的见证地,更是和平的守护者。”
如果马库斯真想留在中国生活,我们欢迎他,而且是热烈欢迎。也希望中国的大好河山,和平、宁静以及善良的中国人,能抚慰他家族基因里的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