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刚动手,莫迪就变脸?新德里的算盘,华盛顿永远看不懂
山姆大叔的关税大棒刚挥下来,新德里的电话就打到了基辅。这盘棋,可真有意思。
华盛顿那边前脚刚宣布,因为印度“以直接或间接方式”从俄罗斯进口石油,要对一批印度输美产品加征25%的关税,后脚印度总理莫迪就跟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通上了电话。
这通电话聊得还挺热络。泽连斯基在社交媒体上说,感谢印度老铁支持我们家的和平方案,还特别认同“所有关于乌克兰的决定都得有乌克兰参与”这个理儿。莫迪那边也发文,说印度一贯主张尽快和平解决冲突,还表态要跟乌克兰加强关系。
这番操作,把一帮看客都给看迷糊了。印度这到底站哪边?是跟俄罗斯穿一条裤子,还是跟西方眉来眼去?
其实,要看懂新德里这套令人眼花缭乱的组合拳,就不能只看它说了什么,得看它做了什么,更得看它背后的算盘珠子是怎么拨的。
俄乌冲突这摊浑水,从一开始,印度就摆出了一副“你们打你们的,我做我的买卖”的姿态。西方国家又是谴责又是制裁,忙得不亦乐乎,印度在联合国里却稳坐钓鱼台,一到关键投票就弃权。这弃权票,投的不是中立,投的是精明。
最实在的,还是石油。对印度这个能源嗷嗷待哺的庞然大物来说,每天五百多万桶的石油消耗,将近九成靠进口,谁给的便宜,谁就是亲人。
冲突爆发前,印度从俄罗斯买油,也就是个添头,一天不到七万桶。可冲突一打响,俄罗斯的乌拉尔原油被西方嫌弃,价格一路跳水,印度眼睛都亮了。
机会来了。从一天几万桶,飙升到一天一百多万桶,到去年五月,更是达到了惊人的两百一十五万桶。俄罗斯的石油,一度占据了印度进口总量的近四成。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做买卖了,这简直是把俄罗斯的油管直接接到了自家厨房。
美国看着心里能舒服吗?当然不舒服。印度炼油厂开足马力,把打折的俄罗斯原油加工成汽油、柴油,然后转手就卖给了正在制裁俄罗斯的欧洲,甚至卖回了美国。这波操作,简直是把中间商赚差价的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华盛顿觉得脸上火辣辣的,自己辛辛苦苦搞制裁,结果盟友的盟友在背后大发其财,这口气怎么咽得下?
所以,这25%的关税就来了。它更像是一种警告,一个耳光,打得不重,但侮辱性极强。意思就是:老弟,别太过分了,给我留点面子。
莫迪是什么人?在国际政坛上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江湖,他能不懂这个道理?所以,跟泽连斯基的这通电话,就是打给华盛顿看的。
这通电话,既是安抚,也是表态。你看,我没有完全倒向莫斯科,我跟基辅也聊得来,我还能在你们之间当个和事佬,这个角色,你们不也需要吗?
这就是印度外交的精髓——“战略自主”。这个词听着高大上,说白了,就是谁也别想把我当枪使,我的行动只为一个目标服务:印度利益最大化。
这种“自主”不是今天才有的。它根植于印度的历史和地缘政治。想当年冷战时期,印度就是不结盟运动的旗手,在美苏两个巨人之间跳着优雅的华尔兹。
尤其是和俄罗斯(前苏联)的关系,那是有着几十年深厚情谊的。从军事装备到外交支持,莫斯科给过新德里太多实实在在的好处。直到今天,印度军队里超过六成的装备,还流淌着俄罗斯的血液。这种几十年的战略捆绑,岂是西方几句甜言蜜语就能拆散的?
美国也明白这一点。它现在拼命拉拢印度,搞什么“四方安全对话”(Quad),目的就是想让印度成为在印太地区牵制中国的马前卒。在这个大战略下,美国对印度很多出格的举动,只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比如印度买了俄罗斯的S-400防空导弹系统,按照美国自家的《以制裁反击美国敌人法》(CAATSA),早就该被制裁八百回了。可美国呢,一直含含糊糊,制裁的大棒举起来又轻轻放下。为啥?还不是怕把印度这个潜在的“大宝贝”推远了,那对抗中国的大棋局可就没法下了。
所以,你看,美国对印度的关税制裁,雷声大雨点小。印度跟乌克兰的通话,象征意义大于实际行动。双方都在进行一场心照不宣的表演。
莫迪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总能在最恰当的时机,说出最恰当的话。还记得在撒马尔罕的上合组织峰会上,他当着普京的面,不轻不重地说了一句:“当今时代不是战争时代。”
这句话,既没有指名道姓地谴责,又清晰地表达了印度的立场,还给自己赢得了“和平使者”的国际声誉。既给了西方一个交代,又没让俄罗斯太下不来台。这种分寸感,堪称教科书级别。
同样,去年莫迪访问乌克兰,也是印度总理三十多年来的头一遭。签了一堆合作文件,发表了联合声明,姿态做足了。这表明印度不仅在经济上两头下注,在政治上也保持着与各方的沟通渠道。它要的,是一个能在全球舞台上说得上话、办得成事的大国地位。
说到底,印度就像一个精明的商人,游走在几个实力雄厚的客户之间。它跟俄罗斯做能源生意,跟美国搞战略合作,跟欧洲卖成品油,跟乌克兰谈和平前景。它不把鸡蛋放在任何一个篮子里,因为它自己就想成为那个装鸡蛋的篮子。
对于那些习惯了选边站队思维的人来说,印度的做法或许显得有些“骑墙”,甚至有点“投机”。但在一个日益多极化的世界里,这种不被任何一方完全绑定的灵活性,恰恰是中小国家,乃至区域大国最宝贵的生存智慧。
印度在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世界,它既不是美国的附庸,也不是俄罗斯的跟班。它只做印度的印度。新德里的这本账,算盘珠子拨得噼啪响,每一笔都清清楚楚,只是华盛顿和莫斯科,恐怕都得花很长时间才能真正看懂。
所以,别再简单地问印度站在哪一边了。它站在自己那一边,永远站在印度利益那一边。这既是它的无奈,也是它的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