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宁愿站着死,绝不跪着活

2025-08-22 06:49 88

1938年10月的一个寒夜,乌斯浑河畔的篝火映照出八张年轻的脸庞。

冷云搓着冻僵的手,看着火堆旁忙碌的姐妹们,心里却暖洋洋的。

王惠民,那个才13岁的小姑娘,正兴致勃勃地给大家烤鱼。

鱼腥味混着柴火的烟味,在这个深秋的夜晚,却成了难得的幸福。

"指导员,您尝尝,我第一次烤鱼呢!"王惠民递过来一串焦黄的鱼,眼睛亮晶晶的。冷云接过鱼,看着这个比自己妹妹还小的战友,心里一阵酸楚。她想说"慢点吃",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谁知道明天还能不能吃上热饭?

夜色中,二十里外的山坡上,葛海禄正透过望远镜盯着这边的火光。这个曾经的抗联战士,如今成了日军的走狗。他认得这些身影——那是让日军闻风丧胆的"妇女团"。葛海禄的嘴角勾起一抹冷笑:"这下可发财了。"

天还没亮,近千名日军就完成了合围。冷云第一个惊醒,她听到了子弹上膛的声音。"有情况!"她低声喝道。八个人迅速拿起枪,躲进已经干涸的小河沟。

"指导员,我们...要打吗?"杨贵珍的声音有些发抖。冷云没有说话,她看着河对岸密密麻麻的日军,又看了看正在突围的大部队,咬了咬牙:"打!把敌人引过来!"

"可是..."王惠民握紧了手里的枪,她的手指还在发抖。

"怕了?"冷云给每支枪压满子弹,"记住咱们的口号。"

"宁愿站着死,绝不跪着活!"七个声音同时响起,在晨曦中格外清晰。

枪声骤然炸响。日军果然中计,调转枪口向女战士们扑来。主力部队趁机突围,但回头望见的场景让这些铁血汉子泪流满面——八个瘦弱的身影正在敌军包围圈中苦苦支撑。

"回来救我们啊!"这是很多电视剧里会出现的台词。但现实是,她们喊的是:"快走!别管我们!"安顺福甚至举枪向试图救援的战友脚边开枪,逼他们离开。

当最后一颗子弹打光,八个人站在了河边。深秋的河水冰冷刺骨,对岸是日军的埋伏。身后,是端着刺刀步步逼近的敌人。

"抓活的!花姑娘!"日军猥琐的喊声令人作呕。

冷云突然笑了:"姐妹们,还记得咱们第一次见面时说的话吗?"

"记得!"王惠民抹了把脸,13岁的嗓音还带着稚气,"要把鬼子赶出中国!"

八双手紧紧握在一起,她们哼着抗联的战歌,一步步走向河心。日军惊呆了,他们见过拼死抵抗的,见过跪地求饶的,却从没见过这样从容赴死的。

河水没过腰际时,黄桂清突然唱起了东北民谣。一个浪头打来,歌声戛然而止。最后消失的是那顶绣着红星的军帽,在湍急的河面上打了个旋,沉入水底。

8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刷着短视频、追着偶像剧时,是否想过那个13岁的女孩?她没吃过冰淇淋,没玩过手机,生命永远定格在乌斯浑河的波涛中。

有人算过一笔账:八位女战士平均年龄不到20岁,按现在人均寿命算,她们"亏"了至少480年。但正是这样的"亏本买卖",换来了我们今天能安心计算的资格。

那个告密的葛海禄后来怎样了?据说战后被愤怒的乡亲们活活打死。而八位女战士殉国的地方,现在立着一座纪念碑。有趣的是,总有些年轻人喜欢在碑前摆奶茶——因为他们听说王惠民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尝尝"城里人喝的甜水"。

站在乌斯浑河边,你会突然明白:所谓英雄,不过是普通人做了不普通的选择。她们怕死吗?当然怕。那个年代谁不怕?但有些东西,比活着更重要。

如今网络上动不动就说"破防了",但真正的"防"是什么?是这些姑娘用血肉筑起的防线。当我们对着抗日神剧哈哈大笑时,可曾想过真正的抗战哪有手撕鬼子?有的只是像这八位姑娘一样,用生命拖住敌人一分钟,再一分钟。

最后想问:如果穿越回1938年,你觉得能在那条河边站多久?是一分钟?还是像她们一样,站成永恒?

本文旨在传递快乐和正能量,无任何低俗或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足球资讯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足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