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勾勒千年情,色彩绽放女性美。她用一支画笔,为古典美人注入了灵魂。
在20世纪中国画坛,有一位女性画家以惊人的艺术成就赢得了“大师”的尊称——她就是王叔晖(1912-1985)先生。
王叔晖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绍兴,后定居北京。她十五岁便加入中国画学研究会,先后师从吴镜汀、徐燕荪、吴光宇等名家。凭借天生的艺术敏感与后天的勤奋好学,她最终成为当代工笔重彩画的一代宗师。
01 艺术之路:从神童到大师
王叔晖自幼喜爱绘画,展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在她的艺术成长过程中,不仅受到中国传统绘画大师的指导,还从明代仇英、陈老莲等古人的画风中汲取营养。
她学古而不泥古,曾直言:“绕开道,走自己的路”。与此同时,她并不排斥西方绘画技巧,合理吸收了比例、解剖、透视等创作方法,融合中西之长。这种开放而审慎的艺术态度使她的作品既保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具有时代气息。
02 艺术成就:工笔重彩的开创者
王叔晖的艺术贡献主要体现在工笔重彩人物画领域。她笔下的人物造型含蓄中略加夸张,线描健劲有力,落墨洁净,设色明艳清雅。她一扫明清以来的颓废画风,开创了一代新气象。在整体价值取向上,她追求纯中国的古典式审美情趣,在“尽精微”的工笔重彩画中追求“致广大”的生动气韵。
她最为人称道的是对古代女性形象的塑造。无论是孟姜女、刘兰芝、祝英台、崔莺莺还是林黛玉,这些中国历史上的弱女子在王叔晖笔下都充满了人的尊严。
03 代表作《西厢记》:一部划时代的杰作
王叔晖的艺术成就中,连环画《西厢记》是她最广为人知的代表作。这部1953年创作的作品荣获第一届连环画创作一等奖,从1954年初版到1981年再版,发行量突破了百万册。
在《西厢记》中,王叔晖细腻而生动地刻画了崔莺莺、张生和红娘等人物形象,再现了这个千古传诵的爱情故事。崔莺莺清丽文秀、脉脉情深,红娘机敏善良、情趣盎然,张生痴心一片、如醉如迷。这部作品被誉为中国连环画史的创辟之作,成为载入新中国美术史的代表作品。
04 艺术态度: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王叔晖在创作上非常严谨,精益求精。她每年完成的连环画不超过50幅,每一部作品都堪称经典。她对创作有着极高的要求:“必须胸有成竹,才能提笔作画;心里没数,提笔就画,难于画好;即使画好了,也是碰巧,不足为法”。
她非常注重细节的真实性。在画连环画《生死牌》之前,她专门到梅兰芳剧团去看排练,默记演员的招式,还到东安市场的盔头铺去画戏装写生。大热天不畏酷暑,一件蟒袍就要画两三天。
05 生活与人格:简朴中的伟大
王叔晖的生活极其简朴。据她的学生任梦龙回忆,王叔晖生前住在西四胡同的一个小院里,屋子终日不见阳光,只有一个小窗户。屋里有一个单人床,一张小桌子,俭朴得不能再简朴,客人来了只能坐在床上。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她创造出了无数艺术精品。
王叔晖终身未嫁,没有儿女牵挂,将全部精力投入绘画中。但她并不缺乏爱,她的学生说她“是一个感情丰富、充满爱心的人”。
06 艺术遗产:影响与离去
王叔晖的作品涵盖了连环画和单幅人物画,题材以古代仕女为主。除了《西厢记》,她还创作了《木兰从军》、《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生死牌》、《杨门女将》等风靡数十年的作品。退休后,王叔晖继续完成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约稿。她开始绘制《红楼梦》人物组图,先后完成了“红楼十二钗”中的黛玉、晴雯、王熙凤等八个人物。
遗憾的是,在画《惜春作画》时,王叔晖突然去世,使这曲生命咏叹成为绝响。时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的著名书法家沈鹏写下悼诗:“楼院昏昏落日斜,忽闻女史走天涯。魂归泉路钗销折,画到西厢玉绝瑕”。
王叔晖的《西厢记》连环画在1963年荣获第一届全国连环画创作评奖一等奖。当时连续7次再版重印,总数超过40万册。到1979年初重印时,印数再次突破10万册,成为连环画收藏者寻觅的珍品。
这位艺术大师终身未嫁,在她73年的人生旅程中,只有画笔相伴,留下一幅幅精美画作,勾勒出她对艺术不变的执着与热爱。
上面这幅作品有两个版本,小编道行浅,实在看不出作品真伪,有哪位师友知道是怎么回事吗?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告知,万分感谢!!!
王叔晖工笔人物画欣赏
(局部细节)
王叔晖工笔人物画欣赏
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