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许多人可能都有一种困惑,感觉自己手机里的钱似乎在不知不觉地变少。
明明没买什么大件,平时也挺节省,但一看支付账单,总有那么几笔说不清道不明的支出。
这并不是什么灵异事件,也不是账户被盗了,而是一种我们可能亲手“授权”了,却又完全没印象的扣款方式,正在悄悄地消耗我们的积蓄。
这个问题,就是越来越普遍的“自动续费”陷阱。
事情的起因,要从杭州一位年轻人的经历说起。
这位95后的小林在整理自己的支付宝账单时,偶然发现了一个让他大吃一惊的事实:一款他印象中早就卸载了的健身软件,竟然在过去整整三年的时间里,每个月都雷打不动地从他账户里扣除39元。
三年下来,一千四百多块钱就这样在他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蒸发”了。
他感到非常冤枉,自己明明早就不再使用这项服务,连手机上的软件图标都找不到了,为什么会员费还在一期不落地交着?
小林的遭遇在网上一经分享,立刻像投入平静湖面的一块巨石,激起了千层浪。
无数网友纷纷表示自己有过类似的经历,微博上相关话题的讨论热度很快就突破了三亿次。
大家在评论区里分享着自己的“血泪史”:有人发现,给早就分手的对象开通的视频会员,至今还在默默续费;有人为一个几乎从没打开过的文档处理软件,支付了好几年的年费。
这种明明没有享受到任何服务,却不得不按月交钱的情况,被大家无奈地称作“电子房租”。
北京消费者协会发布的一份调查数据,更是为这个现象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数据显示,超过六成的消费者都曾被自动续费问题所困扰,平均算下来,每个人每年因此产生的非必要损失高达472元。
这说明,它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个影响范围极广的普遍性问题。
那么,这些手机应用和网络平台到底是通过什么方法,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把钱交出去的呢?
经过梳理,这些五花八门的扣费背后,其实隐藏着几种常见的套路。
最常见的一种,就是利用页面设计上的视觉陷阱。
当我们想要开通某项会员服务时,常常会被页面上“首月仅需1元”或者“新人专享6元”这样巨大、醒目、色彩鲜艳的宣传语所吸引。
在这些优惠的诱惑下,我们很容易就会忽略掉藏在页面最不起眼角落里的那一行小字。
这行字通常颜色很浅,字号又特别小,比如“到期后将以原价每月30元自动续费,可随时取消”。
在当时的场景下,我们的注意力完全被巨大的优惠所占据,根本不会留意到这些如同“免责声明”一般的补充条款。
商家就是利用了人们在面对优惠时容易放松警惕的心理,通过默认勾选“自动续费”选项,让我们在以为自己只是占了个便宜的同时,实际上已经签下了一份长期的付费协议。
等到第二个月,账单上的金额从优惠价变回原价时,很多人可能早就把这件事忘得一干二净了,只能在收到扣款通知时才后知后觉。
还有一种情况让很多人感到费解:为什么我把软件都删了,甚至账号都注销了,钱还是照样被扣走?
这就涉及到了另一个更深层次的套路,关键在于要分清“应用账户”和“支付授权”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我们卸载一个手机应用,或者注销在那个应用里注册的账号,这仅仅是终止了我们和这个软件平台之间的服务关系。
打个比方,这就像你从一家健身房退了会员,把会员卡还给了前台。
但是,如果你当初为了方便,曾经和银行签署过一份委托代扣协议,授权健身房每月直接从你的银行卡里划扣会费,那么在你没有去银行正式取消这份授权之前,银行是不会知道你已经和健身房解除了关系的。
银行只会根据当初的协议,继续履行扣款的义务。
同理,我们在开通会员服务点击“同意”的那一刻,实际上是在向支付宝、微信支付或者苹果支付平台发出一个指令,授权它们允许某个特定的商家在未来可以直接从我们的账户里扣钱,而不需要每一次都输入密码或者进行人脸识别。
这个授权一旦生成,就独立于那个手机应用本身。
所以,即使你删除了应用,只要没有去支付平台里取消这个授权,扣款就会一直持续下去。
更复杂的是,有些平台之间还存在合作关系,你授权给A平台,可能在你看不到的协议里,这个授权也被分享给了B平台和C平台,导致你以为自己只关了一个扣费项目,实际上还有其他关联项目在继续扣钱。
当然,对于这种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我们的相关监管部门也早已高度重视。
近年来,国家网信办、工信部等部门已经多次发起专项整治行动,明确要求各大应用平台在提供自动续费服务时,必须以显著、清晰的方式告知用户,并且必须提供简便、易于操作的取消途径。
在续费之前,平台也有义务通过短信、站内信等方式提醒消费者。
这些政策的出台,体现了国家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决心和力度,也确实让很多平台的收费行为变得更加规范。
然而,在监管压力之下,一些商家也想出了新的规避方法。
比如,他们不再使用看不清的小字,但会把取消订阅的按钮藏在层层叠叠的菜单深处,让你找上十几分钟也找不到;或者,他们会按时发送续费提醒,但提醒短信的措辞看起来就像是垃圾广告,很容易被我们忽略。
这场围绕我们钱包的“攻防战”一直在持续,因此,作为消费者,我们不能完全依赖外部监管,更需要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主动管理好自己的支付授权。
为了避免自己的辛苦钱再这样不明不白地流失,我们每个人都有必要立刻检查一下自己的手机。
其实操作并不复杂,只需要花几分钟时间,就能把这些潜在的“花钱漏洞”一个个堵上。
如果你是苹果手机用户,可以打开手机里的“设置”,点击最上方显示你名字和头像的“Apple ID”区域,然后找到“订阅”这个选项。
点进去之后,你就能看到一个非常清晰的列表,所有通过你苹果账户进行订阅付费的项目都在这里,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软件。
你可以仔细检查这个列表,对于那些你已经不再使用或者不想继续付费的项目,直接点击它,然后选择“取消订阅”就可以了。
如果你主要使用微信支付,可以打开微信,点击右下角的“我”,进入“服务”,再点击“钱包”。
在“钱包”页面的右上角,通常有一个三个点的图标,点击它,选择“支付设置”,然后在里面找到“自动续费”这一项。
这里会列出所有你曾经授权通过微信自动扣款的服务。
逐一查看,找到不需要的项目,点击进入详情页,选择“关闭服务”,按照提示确认即可解除授权。
如果你是支付宝的重度用户,检查步骤也类似。
打开支付宝应用,点击右下角的“我的”,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齿轮形状的“设置”图标。
在设置页面里,找到“支付设置”,再点击进入“自动扣款”。
这个列表里显示的就是所有与你支付宝账户签约的代扣服务。
这里就是管理你所有自动付费的总开关。
你需要仔细核对列表里的每一个项目,对于那些看起来陌生的、或者已经不再需要的服务,不要犹豫,直接点进去,选择关闭服务。
通过这三个步骤的检查,基本上就能覆盖我们日常使用中最主要的支付渠道,有效避免因遗忘或被误导而产生的持续扣款。
在数字支付高度发达的今天,各种便捷的支付方式在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确实伴随着一些隐藏的风险。
学会定期检查和管理自己的支付授权,就如同我们定期检查银行账单、锁好家门一样,是保护个人财产安全的一项基本功。
这不仅关系到几十或几百块钱,更体现了我们在数字时代下的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