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为什么坚持要用白崇禧、卫立煌和傅作义?

2025-10-08 09:09 105

复盘解放战争,发现一个奇特现象:

1948年下半年,在国共长期对峙的各大战区即将图穷匕见,双方各自倾巢而出,梭哈豪赌,进行分区决战的关键时刻,国军东北、华北、华东、华中4大关键战区,其中有3个战区,用的主将竟然都不是蒋介石嫡系。

1948年8月-1949年1月国共对峙形势图

东北剿总用的是与我党关系颇深的卫立煌,华中剿总用的是蒋介石在国民党党内最大的反对派桂系核心人物“小诸葛”白崇禧,华北方面用的是阎锡山旧部-晋绥军出身的同样非中央军嫡系,时刻眷恋绥远基本盘的傅作义。只有作为京沪门户,云集了国军中央系最庞大重兵集团的徐州剿总,用的是嫡系刘峙。

也就是说,在解放战争大决战前夕及决战全过程,蒋介石最关键的四大战区主帅人选,非嫡系的比例竟然高达75%。这是一个很少被人注意和提及的奇景。

卫立煌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国军东北战事失利之后,卫立煌马上被撤职查办,软禁起来听候发落,只是当时蒋介石正忙于指挥淮海和平津战役,没顾上处理。不久蒋介石又下野,李宗仁上位成为代总统,对卫立煌的看管放松,这才借机逃到香港。

卫立煌在1948年1月17日在调到东北之后,以不变应万变,无论东野如何进攻、进逼,逐个拔除和清扫国军次要据点,并在毛主席和林彪的电讯往返之间,东野逐步形成关门打狗之势的整个过程中,从1月履职到9月16日辽沈战役爆发,整整8个月,基本上没有任何作为。

8个月中,卫立煌死死钉在沈阳,既不以积极动作挽救国军次要据点如新立屯、沟帮子、辽阳、永吉、四平、鞍山、法库的守军覆没(法库守军暂编62师师长刘梓皋是新六军的骨干,廖耀湘认为这个师战斗力颇强,是新六军的一条腿),也不以果决动作,按蒋介石要求于1948年3月份即谋划东北国军全面撤退。

《中共党史研究》(2015年第7期)《也论一九四八年卫立煌与中共的关系》一文说,卫立煌贴身秘书赵荣声在《回忆卫立煌先生》一书中提到,卫立煌夫人韩权华对卫立煌去东北的动机说过这样的话:“并不是想帮助蒋介石打仗,而是要促成蒋介石失败”。

卫立煌与韩权华

赵荣声称,1947年春,卫立煌赴欧洲考察,遇到韩权华的姨侄婿汪德昭(时为中国留法学生领袖,于中共有密切联系),通过汪,卫立煌给“有关方面”写下电文:为尽快结束内战,我决心站到人民一方,和有关方面进行军事、政治及其他一切方面合作”。

1948年初,卫立煌收到“有关方面”回电,大意是“信已转到目的地,据革命权威人士意见,将军应当自己选择时机并且利用当时情况,做有利于革命的事”。

台湾方面陈孝威《为什么失去大陆》中评价卫立煌也说“古今中外,除非作乱造反,否则,断未见有此种不受节制之将领”。

1948年1月29日,卫立煌刚到东北12天,沈阳主力陆上补给生命线北宁路即被东野切断。导致东北国军自此之后,只能通过空运补给。

1948年2月22日,蒋介石命令东北国军尽快打通北宁路,并乘机将沈阳主力撤到锦州(这是东北国军避免被关门打狗、逃出升天的几乎仅有的机会)。卫立煌坚决反对蒋介石这一案,一直强调需要华北国军派兵之后,沈阳主力才能出击。

此后,1948年6月和8月,廖耀湘苦于东北国军补给艰难,提出沈阳主力撤到营口,依靠港口补给的方案(这也不失为东北国军尤其是沈阳主力求生的活路之一)。卫立煌短暂同意后,马上又坚决反对。理由是,沈阳主力一动,长春沈阳两城马上就会丢失。

据卫立煌秘书赵荣声回忆,卫立煌1938年曾经考虑加入共产党,为此曾经委托赵荣声携100元路费,去西安找中共关系。当时林伯渠回复卫立煌,让他留在国民党比当一个共产党员有意义。1939年,邓小平、杨尚昆经过河南渑池时,曾和卫立煌相会,卫又向他们提出入党,因为邓杨二人和他接触少,所以没有明确回应。

后来,1948年卫立煌到东北,其夫人韩权华回忆说:“我们到了东北,卫先生为了和共产党联系,一拖再拖,他非常着急。经常说,要是赵荣声来了就好了,那就通了气了”。

据贴身秘书赵荣声回忆,卫立煌在赴沈阳后,曾急电与其有旧的法国左派学生领袖汪德昭返国,令其担任“剿总”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试图利用汪与中共方面保持联络。

卫立煌究竟是否通共,目前还缺乏第一手原始档案支持。但是从辽沈战役期间的表现,以及贴身秘书赵荣声的回忆来看,他至少起了被动配合东野“关门打狗”战略的实施。

卫在东北的整个思路和临变应对,与蒋介石真正的嫡系杜聿明和廖耀湘是非常明显的。卫是死钉在沈阳,反对东北主力任何“积极”的策略。而廖耀湘虽然在1948年初也不赞成蒋介石撤退东北全部主力的动议,但是后期在关系东北主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是有强烈的突逃至营口的决心的。对营口撤逃方案,杜聿明也同样赞成。

驻印军反攻时的廖耀湘和史迪威

从中看得出,真正的杜聿明廖耀湘这样的蒋军嫡系将领,是非常关心蒋军嫡系部队的前途和命运的。杜聿明、廖耀湘在谋划东西对进援锦和锦州陷落后9兵团主力何去何从的时候,角度和立场是一样的,都是想保全东北那几个驻印军精锐师为主体的所谓“国军精华”。为此,宁可舍弃长春和沈阳不要,也愿意把9兵团撤往营口,能逃多少是多少(当时的形势,9兵团回沈阳的前途不过是第二个长春,早晚也是完,当时国军空中补给根本不够大军消耗)。而卫立煌始终没有同意沈阳主力撤往营口(杜聿明和廖耀湘都认为营口是优选)。

卫立煌在东北的几次主张,无一例外都是想把东北主力死摁在沈阳。1948年2月,蒋介石要求打通北宁路,卫立煌不同意。说是整补一段时间,战力恢复之后,再做打算。等3月份,5月份,整补一段时间后,蒋要卫立煌迅速打通北宁路,卫立煌仍然不同意。9月份,锦州打响之后,蒋介石要求东西对进,卫立煌仍然不同意。

在关系东北国军精锐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蒋介石用了卫立煌这样一个抗命不遵,自始至终软磨硬顶,就是不执行自己战略意图的方面主帅,且长达8-9个月时间,也是人间奇景了。

再看华中白崇禧。

在台湾的白崇禧和白先勇

白崇禧原本是国军高层在战术和战略层面都较有素养的人,可以说担任方面大员,独当一面,能力是足够的。哪怕在蒋军最高中枢,谋划国军全盘战略也力能胜任。

比如抗战胜利后白崇禧反对陈诚整编部队,导致国军兵力缩水,大量抗战老兵退伍还乡,以致后面兵力不足,又重新进行“戡乱动员”,不但动员效果有限,而且是反复折腾。

比如,1946年二战四平,蒋军大胜,白崇禧力主穷追猛打,拿下长春,迫东北民主联军订城下之盟。

比如蒋军重点进攻失效后,白崇禧较早地提议以“总体战”对“人民战争”。可以说,白崇禧对国共各自的优劣势,是看得是比较清楚,其应对之法也大都智商在线的。

按理说,这样的一个人物去华中坐镇,甚至都有点大材小用了(当时国共主要角力的战场其实是东北和华东)。只凭能力来说,让白全盘负责关内军事都足够。

淮海战役前,何应钦顾祝同都主张老白将华东和华中两大剿总一肩挑,对白崇禧一个劲劝说:“总统方寸已乱,已经不能指挥了,非你出山不行了”。

不过,白崇禧就任华中剿总的之前,倒是挺谦虚,以通俗大白话抱怨道:“坐镇坐镇,我去那里坐着,就镇得了吗”!言语中,满是对蒋军在陈诚顾祝同等人手里搞得全盘军事恶化以及自己长时间内被闲置的不满和抱怨。

白在淮海战役的时候,先是临阵毁约,撕毁原本以答应了的统一指挥华中和华东两大战区的口头约定,飞到徐州开完剿总的形势汇报会第二天就改口,表示不接徐州烂摊子。白崇禧说:“华东局势刘经扶足够应付”。

有意思的是徐州剿总参谋长李树正等人,对白崇禧却不放眼里,听说白崇禧要统一指挥华东华中之后,抱怨道:“老白又不是三头两臂,他来徐州指挥纯粹是多此一举”。

刘峙也愤愤道:“白健生是寡妇改嫁,对婆婆可以抗命不遵,不听指挥,我则是童养媳长大,骨头多大,婆婆都摸得清,服从是无条件的。”

这话让刘峙说中了。后来白崇禧回到华中剿总,果然对蒋介石屡调中央军实施了顽固抵抗。不但不放自己桂系基本盘张淦兵团。连中央军嫡系第2军都不让调。宋希濂兵团28军,20军,也在白崇禧的软磨硬顶之下,失去了救火时机,只在淮海战役收尾的时候,才运到浦口,继而转用在江防一线。根本没有投入到淮海战场。

如果2军、15军,20军,28军,这几个军(战斗力可能比黄维兵团4个军差不了多少,远强于孙元良兵团,李弥兵团)能够及时调到淮海一线围击黄维兵团外围的中野华野部队,当时双堆集已经杀成火海,双方伤亡都接近极限的局面很可能会有变化。

宋希濂

有人说白崇禧之所以拒绝指挥华东华中两大战区,是因为徐州国军阵型已成死棋,白不愿意接烂摊子,免得晚节不保,损了“小诸葛”一世英名。这话看似有道理。但逻辑不通。

如果白崇禧只是立足于保全自己的名将声誉,才不愿背锅徐州剿总失败的责任。那他回到华中公开和蒋介石作对,连蒋介石调中央军的命令都给压下,死活不准,脸皮撕破到几乎彻底翻脸,互相摔电话,被蒋介石骂娘希匹,这些作为就能在蒋介石那里甩掉这口大锅了吗?

如果想甩锅,白崇禧应该肯定像赵本山小品《红高粱模特队》的台词一样:“虚心学,让他教,他说咋招就咋招”。

如果想甩锅而不是背锅,一切看蒋介石微操就好了。何必像高秀敏阻止赵本山给范伟调理腿一样,“横帮着竖挡,就是不让呢?”

白在华中屡次抵制蒋介石十万火急的调兵之命,如果从战后清算和责任追究来说,这是标准的接锅,不是甩锅啊。

也有人说,白崇禧之所以拒绝到华东统一指挥,是因为当夜密会了李宗仁。双方达成一致,要存心借解放军之手消灭蒋介石中央军最大的一坨主力。逼迫蒋介石下野,李宗仁取而代之。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后面这个推测。宋希濂在回忆淮海战役的时候,已经用春秋笔法写得非常明显了。当时,白对中央系将领的拉拢示好,对立足华中自成局面的大饼的描绘,已经非常露骨。淮海战役之后,也是白崇禧挑头于12月24日通电,劝蒋介石下野休息。

最后说华北傅作义。

傅作义出身晋绥军阎锡山部下,但是1933年就自立门户了。1948年蒋介石成立华北剿总的时候,非嫡系的傅作义被直接提拔为总司令。这在当时是不小的一个冷门。虽然此前他担任过第十二战区司令长官、张垣绥署主任,但无论是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还是北平行营主任李宗仁,他们都比傅作义更资深,看上去更适合当华北“剿总”司令。但最终蒋还是用了傅作义。

解放战争中,傅作义先是率部抢占了集宁、大同、张家口等地,有先后两次出兵支援东北,在察绥两省又有很深的根基,在加上他虽出身阎锡山系统,但后来自立门户,在国军派系当中算是一个较小,较独立的小集团。用他镇华北战场,不但可以最大程度上把傅作义系统的几个精锐部队纳入到国军战区整体规划中,充分使用,而且不会尾大不掉,难以驾驭的危险。

傅作义为人非常谨慎持重。杜聿明写的回忆录里,傅作义永远是那个轻易不发表看法,大部分时间都是沉默倾听的老成持重的样子。有重大的决议需要表态,傅作义也往往以“需要考虑”等应付过去。

不过这样一个被蒋介石认为稳妥的小集团非几大派系的人物,后来在平津战役中也仍然不受蒋介石摆布和指挥。蒋曾拟调傅作义部南下,任东南军政长官,撤走华北地区主力,傅作义未接招。

当傅作义聚集北平各部队军长以上将领宣布起义的时候,4兵团司令李文,9兵团司令石觉、16军军长袁朴,都当场痛哭流涕(言下之意,这帮中央军嫡系都是被傅作义裹挟着同意缴械的)。

可以说,在1948年下半年,当国共即将进行战区决战的生死关头。蒋介石竟然在四大主要战略对峙区,用了3个对自己抗命不遵的旁系主将。这件事发生在对将领服从性和忠诚度看得比一切都重的蒋介石身上,实在有点匪夷所思。

蒋介石会在生死决胜的关键时刻用这么些对自己并不完全听命,甚至是完全存心拆台,或者是暗中助力共军的大员独镇一方?自己的嫡系将领真的朝中无人,派不出去吗?

别控制,别怀疑,你想的就是对的。

事实就是蒋介石中央军嫡系将领到了1948年下半年的时候,能力资望战绩都符合方面大员的人,少之又少,几乎为零。

陈诚?在东北试过了,不行。1948年南京开国民大会,代表纷纷呼喊“杀陈诚以谢天下!”。

顾祝同?位置太高,且远离一线太久。

抗战名将薛岳?在鲁南试过了,不行。26师和快速纵队以及东北军51军一锅烩,再加上苏北戴之奇69师覆灭,灰头土脸,抗战中积累的一点声望全部败光了。

汤恩伯?在孟良崮试过了,不行。

老将们朽的朽,昏的昏。那看看黄埔系的少壮派呢?

抗战后国军将领合影

(其中有李延年,孙元良,顾祝同,俞济时,范汉杰,刘安祺,胡宗南,陈诚,白崇禧)

杜聿明?在东北试过,尚可。可惜1947年6月30日三战四平造成“大捷”之后,身体已经实在难堪重负,去上海治病了。后期淮海战役,辽沈战役两头救火,全指望他一个人。也实在地说明蒋系中央军高级将领有谱的实在不多。全指望杜聿明一个人练腿儿了。

关麟征?个性太强,与二号人物陈诚关系搞得太坏。

王耀武?黄埔三期,能力出众,但资历太浅。当时蒋介石遴选各大战区的副职,至少要求黄埔一期。徐州剿总副司令因而只能在宋希濂和杜聿明之间筛选。

王敬久,欧震,李默庵?试过了都不行,土鸡瓦犬耳。

黄维?资历不够,当一个12兵团司令都有人不服。

陈明仁?脾气太臭,带一个军已经是极限。

孙立人、廖耀湘?一个非黄埔系,一个黄埔六期,资历更浅了。

仔细数一数你会发现,1948年下半年,蒋军中央系高级将领,在面临战区主将遴选的时候,有能力的资历不够,有资历的能力不足。徐州战区那么重要,是京沪地区门户,云集了蒋介石中央军最大一股精锐兵团,结果选出来猪头刘峙当主帅。

据陈诚给其夫人谭祥的信件,陈诚自东北离任之后,曾推荐过薛岳、顾祝同、卫立煌和胡宗南。后来蒋用了卫立煌,更多还是由于远征军时期指挥过当时东北剿总序列下的71军,53军,52军等部队。当时云南部队听说卫立煌即将到任,也都以其为人平和松弛,不像陈诚要求严苛而高兴。

从这里可以看出,蒋介石系统的部队,对上下级历史关系的看重是非常重要的。

白崇禧拒绝指挥徐州战区的时候也提到:徐州部队军师长我都不认识,对他们性格作风能力都不了解,无法指挥。

同样是中央军嫡系,同样是中央军的何应钦系,淮海战役前夕,5军系统的邱清泉曾经和74军系统的邱维达兴奋地说:杜聿明快从东北回来了,这样指挥上就有办法了。邱维达因为和杜聿明不在一个系统,素无渊源,因而对杜聿明并不感冒。

李延年是第2军系统的,在山东王耀武手下任第二绥区副司令。莱芜战役的时候,也认为73军是王耀武的基本部队,一切都请示王耀武,从来不拿主意。一副万事不管的态度。其中,固然有王耀武对73军抓得紧的原因,更重要的就是李延年和73军毫无瓜葛。

孟良崮战役的时候,汤恩伯指挥的一兵团,一个自己的基本部队都没有。王耀武系统最精锐的两个整编师,放在与74军系统毫无瓜葛的“生人”汤恩伯手里,结果这两个师的主将之间个人矛盾和成见被放大到极致,一定程度上导致了74师覆没。如果是王耀武指挥第一兵团,83师敢懈怠于掩护74师右翼安全吗?

以上种种,就是1948年大决战前夕,蒋介石4大战区之所以有3个战区主帅都用了非嫡系的旁系将领的原因。

总结起来一句话就是:实属无奈之举,只能忍痛凑合。

因为彼时彼刻,蒋介石手里,除了他们,真的无人可用了。

退到台湾之后,蒋介石痛定思痛,把大陆时期这些所谓的元老、宿将,老人,全部都靠边站,一股脑扫入“战略顾问委员会”里养老。

同时,全面提拔中央军嫡系少壮派将领,孙立人,刘玉章,胡琏,刘安祺,石觉,高魁元等。

这也算是痛定思痛,刮骨疗毒了。

足球资讯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足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