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连接临汾和聊城的铁路,总投资估算602亿。
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这钱花得值吗?毕竟,这两座城市,论名气和体量,似乎都撑不起如此巨大的投入。这笔钱,要是放在一线城市,又能多修几条地铁了。
但地图摊开,这事儿就变得有意思了。你会发现,我们国家三条纵贯南北的高铁大动脉——呼南、京昆、包(银)海通道,在山西南部这块地方,像三位互不搭理的邻居,就这么直挺挺地平行着。从呼和浩特南下的人,想去西安,得先往东绕到石家庄或者郑州,再折向西,别扭得很。
这种感觉,就像家门口有条河,对岸就是目的地,你却非得绕个几十上百公里去找那座唯一的桥。时间和金钱,就这么在绕路中悄悄溜走。效率,成了纸上谈兵。
临聊高铁,就是要在地图上画上那关键的一横。它不长,就三百多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但这一横,直接把那三条“竖”给盘活了。它像一个巧妙的“串联器”,在长治、临汾这些地方,硬生生造出了一个十字路口。
有了这个路口,整个棋局都不一样了。从北边(呼南通道)来的车,可以轻松拐个弯,杀入京昆通道,一路向西,奔向西安、成都。而京昆通道北上的列车,也能借道东行,接入沿海通道,去往山东、江苏。原本需要绕行数小时的“断头路”,瞬间被打通。这已经不是一条线的意义,而是激活了一整张网。
对于山西来说,这更是一剂强心针。长治和临汾,作为省内的两个副中心城市,长期以来“相望不相闻”,中间隔着太行山脉,没有直通的高铁。这条线,首先就是给自家兄弟牵了根手。晋东南与晋西南,终于能高效地串联起来,对所谓的“山西中部城市群”和“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协同发展,是实打实的利好。
更有想象力的是它带来的“开放”可能。山西,一个典型的内陆省份,过去总觉得离海很远。现在,通过这条新通道,向东经邯郸、聊城,直达山东半岛,青岛、日照这些出海口一下就近了。这为山西的煤炭外运和产业出海,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更快捷的路径。
而向西,则是另一片天地。接入京昆通道后,关中平原城市群的西安、成渝双城经济圈,乃至更远的中亚和欧洲,都变得不再遥远。一条铁路,让山西这个内陆腹地,有了成为对外开放桥头堡的底气。
当然,账不能只算战略。沿线的旅游资源,比如壶口瀑布、太行山风光、晋商文化,过去散落各处,现在被一条高铁线串成了珍珠项链,形成一条黄金旅游带的潜力巨大。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加速,对吸引产业落地、刺激地方经济的活力,作用不言而喻。
所以,回过头再看那602亿的投资,感觉就不一样了。它投的不是三百多公里的轨道,而是一个能撬动整个华北、西北、华东区域交通格局的战略支点。它不直接创造资源,但它让资源的流动,变得高效甚至性感起来。这盘棋,下得够深。你怎么看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