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物业51%股权摆上货架,60亿估值背后,是中国物管行业最大规模的风险资产处置现场。当昔日2000亿市值的巨头跌落神坛,这场关乎5.96亿平方米在管面积的交易,正在改写行业格局。谁会接盘?能否逆转颓势?答案藏在物管行业从"规模狂欢"到"精耕时代"的转型阵痛里。
一、从2000亿到60亿:恒大物业的坠落轨迹
2021年2月,恒大物业在港交所上市仅3个月,市值飙至2000亿港元,仅次于碧桂园服务,成为中国物管行业的"二哥"。彼时,市场追捧的逻辑简单粗暴:背靠恒大集团1.6万亿土储,在管面积有望持续增长,"开发商爸爸"输血能力强,是典型的"富二代"物业。
4年后的今天,这份"豪门梦"碎得彻底。9月11日,恒大物业公告称,中国恒大清盘人计划出售51.016%股权,目前已收到不具约束力的要约。以复牌后百亿市值计算,51%股权估值约60亿港元——较巅峰时缩水97%。
坠落的导火索,是母公司中国恒大的流动性危机。2021年下半年,恒大集团债务爆雷,作为优质资产的恒大物业被紧急摆上货架,当时合生创展拟以200.4亿港元收购50.1%股权,相当于每股6.5港元。但因条款分歧,交易告吹。如今,股权对价缩水至60亿港元,每股仅1港元左右——四年间,恒大物业的"卖身价"跌去70%。
更残酷的是经营基本面的恶化。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66.47亿元(同比增6.86%),归母净利润却同比下滑5.64%至4.72亿元,毛利率从20.2%降至18%。增收不增利的背后,是母公司危机带来的连锁反应:1.5亿平方米已签约合约项目转化停滞,第三方应收账款原值58.83亿元,减值率高达51.7%,3年以上账龄的款项占比18%,净值同比增长23.4%。简单说,恒大物业不仅赚得少了,还收不回钱。
从2000亿到60亿,恒大物业的坠落,本质是"开发商依赖症"的总爆发。当母公司从"输血者"变成"吸血者",缺乏独立生存能力的物管企业,终究难逃被拖累的命运。
二、5.96亿平方米的"甜蜜陷阱":规模优势与隐性风险
尽管估值暴跌,恒大物业仍握着一张"王牌":5.96亿平方米在管面积,仅次于碧桂园服务(约8亿平方米)和保利物业(约6.5亿平方米),位列行业第三。这意味着,接盘方将一次性获得覆盖全国的物业网络,以及超千万级的业主基础——对于想快速扩张的物管企业而言,这是"抄近路"的机会。
但这5.96亿平方米,更像一个"甜蜜陷阱"。
首先是规模的"水分"。在管面积中,来自恒大集团的关联项目占比超过70%。随着恒大集团项目停工、交付延期,这些项目的物业费收缴率持续下滑。2024年数据显示,关联项目物业费收缴率已从巅峰时的90%降至65%左右,非关联项目虽维持在85%,但占比不足30%。
其次是隐性成本。物业行业的"规模效应"有前提:标准化管理、数字化投入、人力成本摊薄。但恒大物业在管项目多为三四线城市刚需盘,业主付费意愿低,且前期为抢占市场,服务标准偏低。接盘方若要提升服务品质,需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设备更新、人员培训,短期内成本会飙升。
最棘手的是应收账款。截至2025年6月,恒大物业贸易应收账原值58.83亿元,累计减值30.42亿元,相当于上半年净利润的6.4倍。其中,来自恒大集团的关联方应收账款占比超60%,在母公司清盘背景下,这些款项几乎沦为坏账。第三方应收账款减值率也高达45%,反映出非关联项目的回款能力同样堪忧。
5.96亿平方米的规模,是恒大物业最大的议价筹码,也是最沉重的包袱。接盘方若只看到"量"而忽视"质",很可能陷入"接盘即亏损"的困境。
三、买家图谱:谁在资本寒冬里盯着这块"肥肉"
60亿港元的估值,51%的控制权,恒大物业这块"风险资产",正吸引着两类玩家的目光。
第一类是"房企系"物管巨头。碧桂园服务、保利物业、万物云等头部企业,手握充沛现金流(碧桂园服务货币资金超90亿元,保利物业超80亿元),正加速行业整合。2024年,万物云以12亿元收购中洲物业,获取1.2亿平方米在管面积;保利物业收购新大正,补全商业物业短板。对它们而言,恒大物业的5.96亿平方米是"低成本扩张"的机会——若能以60亿拿下,单平方米成本仅10元,远低于自建团队的30-50元/平方米。
但"房企系"有顾虑:关联项目风险。若接盘后,恒大集团项目持续烂尾,业主拒交物业费,接盘方将被迫承担维稳成本。2023年华润物业收购某暴雷房企物业后,因项目维权事件,额外支出超2亿元,这成为行业警示。
第二类是"资本系"玩家。以博裕资本为代表的PE机构,正盯上物管行业的"逆周期机会"。2025年4月,博裕资本砸6.67亿港元拿下金科服务18.05%股权,加上此前持股,合计控制55.91%股权,总投入近54亿港元。资本系的逻辑是:物管行业现金流稳定,适合长期持有,只要剥离风险资产,就能通过精细化运营提升估值,未来再通过IPO或并购退出。
但资本系的软肋是"行业经验"。物管行业看似简单,实则依赖线下管理能力,从保安保洁到社区增值服务,都需要专业团队。博裕资本入主金科服务后,因管理团队磨合问题,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滑8%,暴露了"资本+物业"的适配难题。
此外,还有一类"跨界玩家"不可忽视。险资、国企背景的产业基金,可能将恒大物业视为"基础设施"投资。物业行业现金流稳定,符合险资长期配置需求;而国企接盘,则带有化解地方风险的意味——毕竟5.96亿平方米在管面积涉及大量社区稳定问题。
无论哪类买家,最终都要回答一个问题:60亿港元买的是"资产"还是"负债"?答案将在11月的最终交易文件中揭晓。
四、行业洗牌加速:风险资产处置如何重塑物管格局
恒大物业的出售,不是个案,而是中国物管行业"风险出清"的标志性事件。自2021年房企债务危机爆发以来,已有超20家物管企业被出售股权,包括蓝光嘉宝、彩生活、福晟生活服务等,总交易金额超300亿港元。
这场洗牌,正在改写行业的底层逻辑。
过去,物管企业的估值逻辑是"规模为王"——在管面积越大,市值越高。2021年,头部物管企业平均市盈率超30倍,远超地产开发板块。但现在,市场更看重"独立生存能力":非关联项目占比、毛利率、现金流稳定性。2025年上半年,保利物业非关联项目收入占比达65%,毛利率22%,市盈率维持在25倍;而关联项目占比超70%的恒大物业,市盈率仅8倍,差距悬殊。
风险资产处置,正在成为行业新赛道。头部企业通过收购风险物业,既能低成本扩张,又能剥离母公司风险,实现"去地产化"。万物云CEO朱保全曾直言:"未来3年,物管行业的主要增长将来自并购,尤其是对风险资产的并购。"
对中小物管企业而言,这是"要么被吞并,要么被淘汰"的生存战。截至2025年6月,全国物管企业超20万家,但前100强企业在管面积占比已达45%,行业集中度加速提升。恒大物业这样的"大块头"被整合后,中小玩家的生存空间将进一步压缩。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物管行业正在回归"服务业本质"。过去,开发商补贴下的"低价抢规模"模式难以为继,企业必须靠真实的服务能力赚钱。2025年上半年,头部物管企业社区增值服务收入占比平均达20%,而恒大物业仅8%,差距明显。未来,能提供高附加值服务(如养老、家政、社区零售)的企业,才能在洗牌中存活。
结语:一场关乎行业未来的"救赎与重生"
恒大物业的51%股权交易,不仅是一宗并购案,更是中国物管行业的"成人礼"。从依赖开发商的"富二代",到独立面对市场的"成年人",物管企业正在经历痛苦的蜕变。
60亿港元的估值,是对过去的清算,也是对未来的赌注。无论谁最终接盘,都需要回答:如何消化58亿应收账款?如何激活5.96亿平方米在管面积的价值?如何让恒大物业摆脱"恒大系"标签,真正实现独立发展?
答案或许藏在行业的趋势里:当规模狂欢退潮,唯有那些能剥离风险、聚焦服务、创造真实价值的企业,才能在物管行业的下半场,赢得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恒大物业的坠落与重生,正在为整个行业写下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