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醒悟了:印度杀猪盘太可怕,不去当韭菜,才是明智的

2025-11-23 07:28 183

雷军在印度卖了10年手机,最后发现赚的钱还没被印度政府罚没的多。 48亿美元,这是小米在印度市场耕耘近十年后,被直接冻结的资产数额。 小米在印度卖手机的平均净利润率,长期徘徊在1%左右。

2014年,当雷军第一次踏上印度的土地时,他看到的是一片充满希望的蓝海。 印度有13亿人口,智能手机普及率却还很低。

小米迅速在这里复制了中国的成功模式:高性价比的手机,线上抢购的营销策略,以及那句后来火遍全网的“Are you OK? ”。

到2018年,小米登上了印度智能手机市场的王座。 每卖出三部手机,就有一部是小米。

它在印度建立了七家工厂,雇佣了数万名本地员工,甚至把供应链也带了过去。 雷军与印度总理莫迪的会面照片,曾经是小米国际化战略最耀眼的宣传册。

转折来得猝不及防。 2020年开始,印度政府对中国企业的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弯。 先是税务部门频繁上门查账,然后是执法局直接介入。

2022年5月,印度方面正式对小米开出罚单,指控其非法向境外汇款,并冻结了6.8亿美元资产。

这还只是开始。 随后,vivo、OPPO等中国手机品牌相继遭到调查。 vivo被指控涉嫌洗钱,48个办公室被突击搜查;OPPO被追缴5.5亿美元的关税。 印度政府甚至要求这些公司必须任命印度籍高管担任CEO、CFO等关键职位。

关税政策的变化。 印度将智能手机整机的进口关税从10%一路提高至20%,迫使企业在当地设厂。

可等你真的投巨资建了工厂,他们又会出台新规,要求零部件也得本地采购。 一层又一层的门槛,就像是为外资企业量身定做的陷阱。

小米的反应很真实。 从2023年开始,它几乎停止了在印度的新投资。 不再为印度市场专门开发机型,只是把国际版手机拿到那里卖。 印度的门店一家接一家关闭,营销预算大幅削减。 曾经的市场霸主,如今在印度市场的前五名里已经找不到身影。

市场份额说明了一切:从巅峰时期的28%,跌到2023年的18%,再到2025年第三季度的8%。 三年时间,小米在印度市场的影响力蒸发了四分之三。

其他跨国企业的遭遇也如出一辙。 福特汽车在印度经营二十多年,累计亏损超过20亿美元,最终在2021年宣布退出。

沃尔玛收购的印度电商平台Flipkart,至今未能实现盈利。 英国电信巨头沃达丰更是在与印度政府的税务纠纷中苦战十余年,最终选择离开。

有些企业已经摸到了应对的门道。 比亚迪在考虑进入印度市场时,直接要求订单全额付款,且要用人民币结算。

荣耀手机则早早收缩了印度业务,将重心转向东南亚。 它们的逻辑很现实:宁愿放弃一个潜在的大市场,也不愿冒资产被冻结的风险。

印度市场的特殊性在于,它既有着令人垂涎的人口红利,又有一套独特到令人困惑的商业规则。

在这里,合同精神常常要让位于突如其来的政策变动,法院的判决也可能朝令夕改。 比如印度政府曾为向沃达丰追税,不惜通过议会修改法律,并追溯至五十年前的交易。

小米在印度的故事,成了一个典型的商业案例。 它讲述了一家跨国企业如何在一个新兴市场从狂热到清醒的全过程。

雷军曾经说过:“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在印度,他可能发现那个风口下面,等着的是一个杀猪盘。

如今在印度街头,小米的广告牌越来越少。 曾经排队购买小米手机的场景,已经很难再见。

那些投资建设的工厂,大部分已经转产其他品牌的产品。 印度市场的智能手机销量冠军,换成了三星和苹果。

印度政府似乎并不在意外资的撤离。 他们又出台了新政策,要求所有在印销售的智能手机必须搭载国产导航系统NavIC。

#玩出数码新浪潮#这意味着又一轮的适配成本和认证流程。 与此同时,印度还将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进口关税提升至与手机相同的高度。

市场调研机构的数据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手机品牌在印度的整体份额已经跌破50%。 在三年前,这个数字还稳定在70%以上。 撤离不是个别现象,正在成为一种趋势。

小米的财报中,印度市场的数据不再单独列出,是被归入“其他市场”的类别。 公司高管在业绩说明会上,更愿意谈论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家居的进展。 对于印度,他们只是简单表示“会根据市场环境变化灵活调整策略”。

足球资讯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足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