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蒋介石拿起了他的第一把“板斧”——黄埔军校。
此后二十多年,他又抡起了“钱袋子”和“政治权谋”这两把板斧,一步步爬上权力顶峰。
但最终,这套看似无敌的组合拳,却结结实实地砸在了他自己脚上。
01
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正式开学。
蒋介石站在台上,底下坐着第一期入学的四百多名学员。这些年轻人来自全国各地,很多是共产党员或者国民党左派推荐来的。
孙中山给军校定的目标很明确:培养革命军人,打倒军阀,统一中国。
蒋介石当校长这事,其实挺有意思。最开始孙中山属意的人选不是他,是廖仲恺。但苏联顾问鲍罗廷和斯大林都看好蒋介石,觉得这人能办事。孙中山最后改了主意,让蒋介石上。
这个决定对蒋介石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机遇。
从1924年到1947年,蒋介石当了23年黄埔军校校长。这所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后来个个都是他的嫡系部队骨干。
黄埔一期出了陈赓、徐向前、左权这些共产党将领,也出了胡宗南、杜聿明、关麟征这些国民党将领。到了四期,林彪也在里头。
这些学生跟蒋介石之间,形成了师生关系。在中国传统里,师生关系可不是简单的教学关系。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话不是随便说说的。黄埔出来的军官,管蒋介石叫“校长”,这个称呼一直叫到1949年。
有了黄埔军校,蒋介石手里就有了自己的军事班底——这是他的第一把板斧,也是最硬的那一把。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蒋介石任北伐军总司令,麾下八个军约10万人。其中黄埔系军官占了相当比例,成为北伐军的骨干力量。
北伐军势如破竹。从广东打到湖南湖北,又打到江西福建,半年时间就控制了长江以南大半个中国。这速度连军阀们自己都没想到。
但打到这儿,事情开始变味了。
02
1927年3月,北伐军打下上海。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也是江浙财团的老巢。这帮人有钱,银行、工厂、码头都在他们手里攥着。
蒋介石到上海后,开始频繁接触这些资本家。江浙财团的头面人物包括虞洽卿、杜月笙、黄金荣这些人。他们看到北伐军来了,很担心共产党搞工人运动会砸了他们的生意。
蒋介石跟他们一拍即合。资本家需要有人帮他们镇压工人运动,蒋介石需要钱来养军队打仗。双方利益契合,很快达成了合作。
就这样,蒋介石抡起了他的第二把板斧——钱袋子。
1927年4月12日凌晨,上海的事情爆发了。大批武装人员突然袭击工人纠察队,2700多名武装工人被缴械。当天就有120多人牺牲,180人受伤,1000多人被抓。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四一二事变。事变后三天内,上海有300多名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杀害,500多人被捕,5000多人失踪。
这次事变让蒋介石彻底跟共产党翻脸,标志着蒋介石集团公开背叛孙中山的联共政策,发动清党,也与武汉的国民党左派政府决裂,也让他获得了江浙财团的全力支持。
有了钱,蒋介石的军队越打越壮。资本家们源源不断地提供资金,买武器买粮食,让蒋介石的部队有了充足的后勤保障。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跟武汉的汪精卫政府分庭抗礼。
这时候蒋介石手里有三样东西:黄埔系军队、江浙财团的钱、还有个南京国民政府的招牌。凭这三样,他开始一步步往上爬。
03
1928年,蒋介石的机会来了。
这年初,宁汉合流,南京和武汉两个国民政府合并。蒋介石重新当上北伐军总司令,继续北伐。
4月,冯玉祥的西北军、阎锡山的晋军都宣布加入国民革命军,配合蒋介石北上。三路大军直扑北京。
6月8日,北伐军占领北京。奉系军阀张作霖在撤退途中,于6月4日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成重伤,旋即身亡。他儿子张学良接管东北,年底宣布“东北易帜”,挂上青天白日旗。
北伐宣告成功。
表面上看,中国实现了统一。蒋介石成了全国的领袖,国民政府控制了全国。
但实际情况复杂得很。北伐过程中,蒋介石收编了一大堆地方军阀。冯玉祥的西北军、阎锡山的晋军、李宗仁的桂军,都改编成了国民革命军的集团军,但这些部队还是听原来老大的话。
这就埋下了隐患。名义上统一了,实际上各路诸侯各怀心思。蒋介石只是个盟主,还不是真正的老大。
1928年到1930年,国民政府内部不断爆发冲突。蒋介石要裁军,说是为了减轻财政负担,实际上是想削弱其他军阀的实力。冯玉祥、阎锡山当然不干,凭什么裁我的兵不裁你的?
矛盾越积越深。
04
1930年5月,中原大战爆发。
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联合起来,组成“讨蒋联军”,跟蒋介石开打。双方投入兵力超过100万,战线绵延数千里,打了整整七个月。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军阀混战。
战争初期,讨蒋联军占了上风。阎锡山自封“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冯玉祥的西北军在陕甘一带势头很猛。
蒋介石压力很大。他一方面调动黄埔系嫡系部队死战,一方面到处拉拢分化。给石友三许官许钱,让他背叛冯玉祥;给韩复榘好处,让他倒戈;暗地里联系张学良,许诺给他好处。
这是他最擅长的第三把板斧——权谋手腕。
9月18日,张学良率东北军入关,支持蒋介石。这一下局势逆转。东北军有20万人,装备精良,一入关就占了河北、平津。讨蒋联军腹背受敌,战线崩溃。
11月,冯玉祥通电下野,阎锡山宣布辞职,李宗仁退回广西。中原大战以蒋介石的胜利告终。
通过此次战争,蒋介石确立了其在国民党内外的军事优势,从而进入了所谓的“南京十年”建设期。
05
但蒋介石这人,太自信,容不得不同意见。他觉得自己打败了那么多军阀,统一了全国,说话就该是圣旨。谁要是提不同意见,不是被排挤就是被打压。
黄埔系、CC系、政学系、复兴社,国民党内部派系一大堆,互相倾轧。蒋介石不是想办法整合这些力量,而是玩平衡术,让他们互相牵制。短期看挺聪明,长期看隐患巨大。
财政上,蒋介石的税收主要靠关税、盐税、统税这些间接税。但是田赋——也就是农业税——基本上被地方占了,中央政府拿不到。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农村那一大块财源,蒋介石吃不到。中国当时8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但农民交的税进不了中央政府的口袋,都被地方豪强、军阀拿走了。
蒋介石的权力,实际上是悬在半空中的。 他控制着城市,控制着海关,控制着沿海沿江的繁华地带。但广大农村,他管不到。地方上的土皇帝们表面上听他的,实际上各过各的日子。这种统治,脆弱得很。
更要命的是,蒋介石对共产党的判断存在失误。他觉得共产党就是“癣疥之疾”,不足为患。所以一直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先打共产党再说日本。
从1930年到1934年,蒋介石发动了五次“围剿”。前四次都失败了,第五次才把红军赶出江西,逼他们长征。
可是他没想到,长征不是结束,是新的开始。红军到了陕北站稳了脚,开始扩大根据地。更关键的是,日本人的侵略越来越明显,民族矛盾上升成了主要矛盾。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逼他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事给蒋介石敲了警钟,但他还是没真正醒悟。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打了八年,国民政府赢了,但也快完了。
06
抗战把蒋介石这些年积累的家底全砸进去了。工厂、铁路、矿山,能搬的搬到西南大后方,搬不走的就炸掉,不能留给日本人。沿海沿江的繁华城市全丢了,关税、盐税、统税这些主要财源没了。
到了后方,蒋介石只能靠印钞票过日子。通货膨胀一年比一年严重。1937年,1元法币能买30斤大米。1945年抗战胜利时,1元法币的购买力已急剧下降。
更要命的是,八年抗战让共产党壮大了。红军从长征结束时的3万人,发展到1945年的120万正规军,还有260万民兵。陕甘宁边区加上各抗日根据地,控制人口接近1亿。这个变化太大了。
1945年8月,日本投降。蒋介石表面上风光无限,实际上心里发虚。他知道,共产党不好对付了。但他还是觉得,凭自己手里的军队、美国的支持、国际上的承认,打赢没问题。
1946年6月,内战全面爆发。开始一年多,国民党军队确实占了上风。攻占了延安,占了不少城市,蒋介石觉得胜利在望。
但是到了1947年下半年,战局开始逆转。共产党的军队越打越强,国民党的军队越打越弱。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一打,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全完了。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4月,人民解放军渡江,占领南京。蒋介石这二十多年经营的江山,就这么完了。12月,他带着残余部队和国民政府退到台湾。
回头看,蒋介石靠黄埔军校起家,建立了嫡系部队;靠江浙财团的钱,有了打天下的本钱;靠灵活的派系斗争手腕,一步步登上权力顶峰。但这三把板斧,帮他打天下,却没能帮他坐稳天下。
他控制着军队上层,但基层士兵生活困苦;他控制着城市富人,但广大农民活不下去;他控制着政府机器,但官员贪污腐败没人管。最终,这套依赖上层、忽视底层的统治术,让他失了军心,也丢了民心。
1949年,蒋介石在台湾反思这些年的失败。他在日记里写:“戡乱失败之最大原因,在于军心民心之丧失。” 这一反思,恰恰印证了他那三把板斧的局限性。
史实来源
本文主要依据以下史料创作: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黄埔军校史料汇编》.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档案史料选编》.
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华民国史》. 中华书局.
4.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