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克里姆林宫那份新法案的墨迹未干,它与其说是一纸政令,不如说是俄乌战场那本沉重账簿上,又添了一笔滴着血的开销。这份法律改动大笔一挥,为俄罗斯的战争机器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燃料阀门:即日起,无论你来自何方,有没有俄罗斯国籍,只要你愿意签下卖身契,就能穿上俄军军装,直奔乌克兰的枪林弹雨。
别看白纸黑字写着法律条文,字里行间藏不住的,是俄罗斯当下最要命的短板:人。想看懂这步棋,不能只盯着法条本身,得像个老会计一样,把俄罗斯这本打仗的账本翻开,一笔一笔地细算,看看它究竟亏空到了什么地步。
这本账,有累积如山的债务,也有勉力维持的资产。而这份允许“全球雇佣兵”合法化的新法案,正是普京在面临账本濒临赤字危机时,一次铤而走险的资本运作,试图用手里的钱和身份,去弥补战场上最缺的血肉之躯。
任何一本账,都得先看负债。俄罗斯的第一笔,也是最沉重的一笔负债,是“人命”。战争这东西,说到底就是绞肉机。两三年前,当“特别军事行动”的大旗扬起时,莫斯科的剧本是速战速决,几十万大军长驱直入,指望在基辅城下喝庆功酒。
结果却一头撞上了乌克兰人拼死抵抗的硬骨头。闪电战打成了拉锯,速决战拖成了泥沼。从那时起,这本账簿上,“人员损耗”这一栏的数字,就像失控的股票一样,触目惊心地往上蹦。
最初那二三十万精锐部队,撒到广袤的乌克兰战线上,就像一把盐化进了水里,很快就稀释不见了。战争打到第三个年头,前线兵员捉襟见肘,能打的老兵一个个倒下或疲惫不堪,可后方能补充上来的新兵却迟迟跟不上趟。俄罗斯自身的人口结构本就不乐观,年轻人躺平的也不少,让刚成年的孩子放下手机去前线送命,哪个国家都不是件容易事。
在国内搞大范围强制征兵?普京手里最不想打的一张牌。这张牌一亮出来,战争就从电视屏幕上的新闻,变成了家门口的风险,变成了每个普通家庭真真切切的伤痛和恐惧。到那时,民众对战争正当性的疑问,恐怕就不是靠几句宣传口号能压住的了。这笔政治上的巨额或有负债,风险太高,他不敢轻易触碰。
第二笔负债,是“外交死胡同”。战争打成这样,外交上的腾挪空间也越来越窄。就在新法案出台前没几天,美俄总统那通谈了一个小时却谈崩了的电话,就是最好的注脚。
拜登嘴里的“极度失望”,普京随后砸向基辅的密集导弹,都说明白了:牌桌上已经没什么好谈的了,剩下的只有战场上拼个你死我活。外交途径的封闭,意味着这场战争烧钱烧人还得继续烧下去,成本只会螺旋上升。
第三笔负债,是一个比预想中顽强得多的“对手”。乌克兰虽然兵员也紧张,弹药也告急,但它背后站着整个北约。德国的防空导弹,法国的火炮,美国的“海马斯”,就像打地鼠一样,这边刚被打掉,那边就补上了。
乌军的后勤补给线虽然也屡遭俄军打击,但从未被彻底掐断。更要命的是,乌军的精确打击能力越来越准,前不久俄罗斯海军副司令在前线被炸身亡,十多名高级军官跟着陪葬,这种战术层面的精准“放血”,对俄军士气和指挥链的打击是实实在在的。这笔持续增长的负债,意味着俄军想在前线挪动哪怕一寸土地,都要付出比过去多出几倍的血肉代价。
当然,账本亏空如此,普京还能把这场仗打到现在,账本上自然也有不少硬邦邦的“家底”。
第一笔硬资产,是把整个国家绑上战车后的“战争化经济”。如今的莫斯科,军工复合体已经成了经济绝对的核心和驱动力。军工厂里三班倒,24小时机器轰鸣,没日没夜地生产炮弹、坦克和无人机。
国防预算已经占到了国家GDP的三分之一,可以说,整个国家的财政资源,都在向这台不分昼夜的战争机器输血。这笔钱和武器,保证了俄军在装备和弹药上虽然偶有卡壳,但总体上能勉强维持“管够”的状态。这是普京敢于继续这场赌局的最大本钱。
第二笔软资产,是克里姆林宫精心维护的“国内稳定”。尽管战争代价巨大,前方死伤无数,但普京的支持率却依然维持在七成以上的高位。这背后是一套组合拳的功劳:给参战军人家庭开出高额补贴,让他们的工资翻番。媒体开足马力,日复一日地轰炸式宣传爱国主义和前线英雄事迹。红场上一次次的阅兵,展示着新式武器,给民众打着强心针。
这些手段,成功地将战争带来的社会压力和不满,控制在了普通人可以忍受的范围之内,为普京争取到了宝贵的决策空间。这笔政治资产来之不易,所以他才不愿意轻易动用“总动员”那张牌去冒风险。
第三笔,也是一笔越来越重要的“表外资产”,是那些不能见光的“非官方盟友”和“场外资金”。当自家兵员捉襟见肘时,外部补充力量就显得格外重要。朝鲜士兵的出现,就是这笔资产的最新体现。
乌克兰情报部门言之凿凿地声称,数万名朝鲜士兵已经神不知鬼不觉地进入了乌东地区。这些人据说装备比部分俄军都好,而且以吃苦耐劳、纪律严明著称。俄罗斯官方对此当然是讳莫如深,打死不认。但这种“非官方”的合作,却实实在在地为俄军补充了急需的、能够上前线填线的冲锋力量。这笔资产虽然见不得光,但在战场上能顶上千军万马,价值连城。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份“允许非公民参军”的新法案。它就像一个走投无路的会计,为了平衡这本濒临破产的账本,不得不进行一次孤注一掷的“资产重组”。
这个操作的核心,就是用手里尚存的“硬资产”(钱)和通过法律通道开辟的“表外资产”(未来可能的雇佣兵),去弥补那个最致命的“人力负债”,同时小心翼翼地不去触碰和透支那份珍贵的“国内支持”这项软资产。
这纸法案,说白了,就是向全世界发了一份明码标价的招聘启事。它告诉那些生活在贫困、战乱边缘的人:不管你是谁,来自哪里,哪怕你在自己的国家连个合法的身份都没有,只要你愿意为俄罗斯扛枪卖命,我们就给你开出高价。
这个价码,不仅仅是优厚的薪水,更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俄罗斯国籍”。这相当于把国家的身份认同这个最核心的东西,也摆上了交易的货架。
这项政策的演变,本身就说明问题。从2022年开始,俄罗斯小范围试探性地允许部分外籍人员服役。到今年早些时候,规定参战的外国人服役满一定期限就可以申请俄罗斯国籍。再到如今,彻底放开,连那些连合法身份都没有的“无国籍人士”都来者不拒。这个口子越开越大,反映出的就是克里姆林宫在战场压力下,底线一步步后退,手法越来越剑走偏锋。
这张全球招聘启事,会吸引到些什么人来应聘呢?他们可能是中亚、西亚或者非洲那些在贫困和战乱中挣扎,看不到希望的年轻人,一份俄军合同对他们来说,可能是唯一能抓住的改变命运的机会。他们也可能是散落在世界各地的退伍老兵或者PMC,一身杀人越货的本领无处安放,混乱的战场反而使他们熟悉的生活方式。
当然,也少不了那些被国际社会遗忘、边缘化的“无国籍人士”,一张俄罗斯护照,对他们而言,或许真的是无价之宝,值得用命去换。
可这种“资产重组”,就像是饮鸩止渴,在弥补旧的亏空时,又带来了新的巨大风险,账本上又多了几笔难以预料的“或有负债”。
首先是这些“合同工”大军的“忠诚度”问题。一支由五湖四海、只为钱和身份卖命的雇佣兵组成的军队,其凝聚力和忠诚度,必然是个巨大的问号。他们冲锋时是为合同卖力,可一旦战局不利,伤亡惨重,这帮人会不会像潮水一样一哄而散?
更极端的设想是,当这支成分复杂的外国军团规模越来越大时,他们会不会反过来,成为俄罗斯国内新的不稳定因素?这就像在自家院子里埋下了一颗颗定时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引爆。
其次是这些战士的“管理和人权”问题。尤其是那些连自己国家都没有的“无国籍战士”,他们在法律上几乎处于一个真空地带。如果他们在战场上伤亡,如何统计?抚恤金如何发放?如果他们幸运活下来,战后又如何安置?
如果他们在战场上犯下战争罪行,又由谁来追责?如果他们的基本权利受到侵害,又由谁来保护?国际人权组织已经发出了严厉警告,担心这些应召而来的士兵,会成为战争中被随意牺牲、用完即弃的廉价消耗品。
普京的这本战争账本,算到今天,已经成了一笔乱七八糟的糊涂账。为了填平一个越来越大的人力窟窿,不得不挖下另一个更深、充满未知风险的坑。
允许非公民参军,这步棋,清晰地勾勒出了俄罗斯当下最真实的困境与最顽固的决心。困境在于,以俄罗斯自身的人力资源和人口结构,已经很难支撑这场高强度的消耗战继续打下去了。决心在于,即便局面如此被动和艰难,普京也丝毫没有收手的意思,他要用尽一切能用的办法,哪怕是把国家身份当成筹码,也要把这场战争机器维持下去。
从朝鲜士兵这种“秘密”的非官方入场,到如今用法律彻底为全球“合同兵”敞开大门,俄罗斯的战争机器正在经历一次深刻的结构性转变。它正从一支理论上的民族国家军队,慢慢变成一支成分复杂、动机多元的“国际军团”。
这场豪赌的结局,取决于太多外部和内部的变量。也许是俄军在前线某个关键节点取得了决定性突破,一举扭转被动局面。也许是西方国家对乌克兰的援助,在某一天突然断流。又或者,是俄罗斯国内那看似稳固的“资产”,在持续的失血和压力下,被悄然掏空,从内部瓦解。
但无论如何,当一个国家开始用自己最核心的国家身份作为筹码,去公开招聘全世界那些最没有根基、最渴望改变命运的人来为自己流血卖命时,这本身就是一个强烈到震耳欲聋的信号。它没有说什么大话,却用最实际的行动告诉世界:我撑得很辛苦,但我还远远没到放弃的时候。我还要继续玩下去,哪怕是用这种刀尖舔血的方式。
这本战争账簿,翻到这一页,写满了铤而走险的无奈和孤注一掷的疯狂。而那些冲向乌克兰战壕的异乡面孔,手里的步枪和心里的盘算,共同书写着这场赌局最不确定的下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