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会儿刚过完元宵,天还冷着,河北一个县城的礼堂里 冯巩登台说相声。台下零零散散坐着人 有穿棉袄的大爷嗑着瓜子 也有被爸妈拉来“感受传统文化”的小孩 眼神早飘到手机上了。舞台灯光打得挺足 可照出来的不是热闹,是一种说不出的冷清。有人拍了视频发网上 说:“这哪像商演,倒像是社区联欢会被抓壮丁。”没两天 #冯巩商演遇冷#就挂上了热搜 底下一片唏嘘。有人说他老了 有人说他“不会变”,还有人说:“咱们不是不认他,是真听腻了‘我想死你们了’。”
就在同一个周末,苏州体育馆外头排起了长队。三月的雨丝黏在脸上,一群年轻人缩着脖子等检票,手里攥着从黄牛那儿加价买来的票。有人从徐州坐高铁赶来,就为听郭德纲骂一句“这年头挣钱比登天难”。德云社的专场开场前 场外已经挤满了举着灯牌的年轻人,有对情侣甚至穿着印了“纲丝”字样的卫衣 说是恋爱周年纪念日就想要这场笑声。大麦网的数据说 三场演出十二分钟售罄——这速度 比抢春运火车票还狠。
网上吵翻了天。有人贴出冯巩春晚时和郭德纲小剧场的对比视频 左边是冯老师讲老同学聚会,满口“情谊无价”“岁月如歌” 右边是郭德纲现挂:“你说我儿子比我徒弟还小一岁 这伦理关系得写本《家谱》才能理清。”弹幕炸了,“左边像单位领导讲话,右边像我哥喝多了吐槽前任。”有个豆瓣用户写道:“我现在压力这么大 谁还听得进去‘好好生活’?我就想听人替我把老板骂一顿。”这话戳中了好多人的心窝子。
第三天,风向更明显了。知乎上有人问:“为什么冯巩不火了?”底下最高赞答主说:“他还在讲父母恩情、家乡变化,可我们现在关心的是房租涨了八百、KPI差两千、相亲对象嫌我没车。”这话听着扎心 但真。我邻居老李 退休教师,天天守着电视等冯巩上节目 说“这才是正经艺术”;他儿子小李,在互联网公司做运营 周末宁可花钱去听德云社 说“那才叫解压”。父子俩为此还吵过一架,最后老李叹口气:“你们现在要的不是笑,是要出气。”
后来有篇报道提到 某地文旅局原本想请冯巩来搞文化节 结果内部开会时有人嘀咕:“冯老师德高望重,可来了没人看咋办?”最后干脆换成脱口秀和说唱。这话没官方证实 但传得有鼻子有眼。反倒是郭德纲在返场时被人喊话“怼冯巩” 他摆摆手:“冯老师是我前辈,我当年上春晚 他是台柱子。”一句话 既不得罪人 又显得大气。网友都说:“瞧人家这情商 难怪粉丝多。”
到了第七天 大家吵累了 开始往深了想。有人扒出冯巩这些年其实没闲着,只是不去商演了——他在广播艺术团带学生,去社区教老人快板,偶尔参加公益演出。他工作室发了条微博,照片里他蹲在胡同口 手把手教一个小女孩打竹板,配文:“笑声不止在舞台,也在街坊邻里间。”底下突然安静了 好多人留言:“原来他一直在这儿啊。”“我们是不是太急着下结论了?”
而郭德纲呢?他照样一年演上百场 德云社的票比春运还难抢。他说:“观众花钱 就得让他们值回票价。”这话实在。现在的年轻人 白天被PPT追着跑,晚上就想找个地方 听个人替他们把憋屈骂出来。你说这是低俗?可对他们来说,这就是**最真实的情绪出口**。
说到底,冯巩和郭德纲 走的是两条路。一个守着炉火 讲温情与传承;一个闯进闹市,卖痛快与共鸣。没有谁错 只是时代变了。以前一家人围在电视机前等春晚,听到冯巩开口就说“哎哟妈呀想死你们了” 全屋都笑;现在年轻人戴着耳机刷短视频,听见郭德纲说“我儿子管我媳妇叫嫂子” 一边骂“太过分了” 一边笑出眼泪。
也许我们该明白:**主旋律没过时 只是不再垄断笑声**。。
它退到了更安静的地方,陪着那些需要安稳情绪的人。。而市场选出的新主角,懂得用调侃包裹苦涩,让普通人觉得——至少在那两个小时里 有人懂我的累 也敢替我放肆一回。。
【以上内容均来自网络资料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