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月20日,朱德总司令向各军团首长发出电报:“即刻集结于赤水及其周边区域,抢占渡河赤水的战略主动权……”
四川军阀刘湘即刻命令川军“模范师”急速南征,挺进川黔边界投入战事,同时亦正式委以重任。郭勋祺、潘佐旅团北追击我军。
正当郭勋祺摩拳擦掌,意欲大展宏图之际,刘湘却语出惊人,吐露了一番充满深意的言辞。留红军活路,即留己活路。
明明刘湘与我国军队分属对立阵营,为何在战事即将爆发之时,还对部下透露这等言论?
1
从这句话中,不难窥见刘湘在军事领域所具备的卓越智慧。正如我们最初所提及,刘湘堪称当之无愧的“四川地头蛇”。
红军部队踏上长征之路后,面对民族危机,蒋介石却将枪口转向了同胞,尤其是当红军抵达四川地区时,他迅速策划出一套看似“两全其美”的策略——打击红军,消耗川军。
刘湘当时担任国民革命军第21军中将军长,同时亦担任四川省政府主席,虽名义上属于国军体系,却为何仍受到蒋介石的排斥?
熟悉近代史的朋友无不深知老蒋的用人之道。在蒋介石掌握大权之时,所有资源与优先权几乎尽数倾注于其嫡系部队。
川军虽隶属于国军体系,然而在老蒋看来,却是一颗不容忽视的定时炸弹。四川,这块兵家必争的宝地,在全国的战略格局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在那个时代,盐税的收入几乎占据了国家财政总收入的一半。
刘湘岂会轻易错失财富的机遇,因而巧妙地垄断了食盐行业,通过“官运商销”的手段,赚取了丰厚的利润。
老蒋不愿刘湘一家独大。孔祥熙被派往四川与刘湘谈判。刘湘宜收敛,税收应归中央。
这岂止是收敛几分那么简单,简直是将刘湘的生路彻底断绝。即便他必须遵从蒋介石的指令,他心中也已做好彻底翻脸的准备。以“川盐济楚”的历史特权为借口,婉言拒绝了老蒋的恳请。
二人因此事结下怨隙,甚至在全国政府推行法币政策之际,四川依旧力推银元的流通。续发“川券”,老蒋大怒。
随着朱老总的战局日渐明朗,老蒋心中既喜又忧。他忧虑红军部队可能在战场上寻觅到破绽,但同时也把握住了这千载难逢的时机,用以重创川军。
此刻的刘湘犹如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毕竟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若我军北渡入川,届时蒋介石便有了“师出有名”的借口,必会趁机派遣其嫡系部队入川。届时,四川恐怕不再是自己的“一言堂”,甚至连自己的位置能否保住都成了未知数!
因此,他迅速采取行动,绝不能为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进入四川提供任何借口。然而,如果在战场上遭受重创,最终仍可能为老蒋留下可乘之机。
仗必打,暂未开战。
2
部署战事完毕,目光投向这两位钦定的大将——郭勋祺和潘佐刘湘仍存疑虑。
潘佐思维敏捷,自是不需过多叮嘱。然而,郭勋祺虽军事才能出众,但在政治领域却一无所知,这番话却是非交代不可。
在郭勋祺率部奔赴战场之际,刘湘亲自将他叫到面前,以诚挚而深刻的语气叮嘱道:“红军活路,即自己活路。”
闻言,郭勋祺面露困惑之色。刘湘则不慌不忙地展开话题,对郭勋祺细致入微地剖析起当前局势。
刘湘描绘得栩栩如生,方才明白川军在目前的情况下实属岌岌可危。他们不仅要与我军正面交锋,还要时刻警惕着觊觎不已的蒋介石。
他大体领悟了刘湘的意图,明白战场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回避的,然而胜负并非首要之务,务必确保实力的保存。
尽管郭勋祺立功之心切切,然而面对上司刘湘,他却满怀感激之情。毕竟,他能够位居今日之位,离不开刘湘的扶持与栽培。
投身战火,郭勋祺果然如刘湘所嘱,即便与我国军队难免遭遇险境,他却始终保持着恰当的间距,既不让我军将其远远抛诸脑后,亦不刻意靠拢引发激烈冲突。
双方互试互探。我们已大致掌握了郭勋祺的行踪,从而顺利地离开了四川。
老蒋心思之缜密,可见一斑。在目睹川军此番佯装阻击之举后,纵使他怒火中烧,却也只能将其隐藏心底。然而,正是刘湘的这一策略,将老蒋从信任的圈中彻底排除。
刘湘对此看得颇为淡然。光与日之间的态度,早已使得二人之间的矛盾演变成无法弥合的僵局。
3
1935年,华北事变骤然爆发,日军的铁蹄肆虐于中华的每一寸土地上,与此同时,他们对国民政府的施压也愈发加剧。
令人心寒。直至此刻,老蒋仍旧对“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政策念念不忘。其抗日立场并不坚定,甚至于同年年底,他还主导了与日本的谈判。
在1936年2月,日本竟然提出了一个令人恶心至极的要求——在成都设领。
日本人的野心早已远不止东北、华北之地,西南亦在其侵略视野之内。他们的最终图谋,竟是要侵占整个中国!
如此彰显雄心壮志的行为,在蒋介石看来,却是在弱国背景下“对国家领土主权无丝毫损失”,“对我们根本政策影响微乎其微”之事。于是,8月24日,一场令国内外为之震惊的“成都事件”隆重上演。
起初,刘湘在“联日”与“反日”的问题上并未积极表态,他全神贯注,一心只想成为“四川王”。
四川本土的仁人志士在日本成都设立领事馆一事所展现出的抗日决心,令刘湘深受触动。
大川饭店事变,发生于1936年8月的成都,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抗议活动,民众纷纷发声,反对日本在成都设立领事馆。
蒋介石于此刻方才如梦初醒,愈发深刻地意识到,四川在民族危机深重的时刻,堪为“复兴民族之最后根据地”。若让日本人在此设立领事馆,无异于让日本军情特务深入中国腹地。
对于中国与国民政府而言,这无疑是一场令人毛骨悚然的“癌变”。南京政府外交部对此项要求坚决予以驳回。
瞬息之间,刘湘仿佛完成了从“四川军阀”到“抗日先锋”的辉煌转变。
淞沪会战爆发之际,刘湘的直属部队——第23集团军,毅然奔赴战场。
在坚守阵地超过十日的激战之中,伤亡已逾万人。面对此情此景,刘湘心中虽有对蒋介石可能趁机发难的担忧,但他的思绪却已完全集中在了单一而坚定的信念之上,民族危难,必挺身而出。
雄壮的40万川军奋勇开赴战场,然而,因装备落后,他们不得不凭借“以命相搏”的战术与日军顽强对峙。
淞沪会战以败告终。然而,这确实让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图谋彻底破灭。
刘湘精力渐显不济,鉴于他将大部分心力倾注于抗战事业,遂毅然决然辞去四川省主席一职,将位置让给了蒋介石的亲信——王缵绪此职换得中央支持川军抗战。
正因如此,蒋介石与刘湘得以将战火转化为和平之泉。将四川塑造为全国唯一未曾遭受日军直接侵袭的战略要地。
尚未及得暇休息,刘湘即在1938年毅然领率23集团军万家岭激战日军,我军与薛岳部队携手奋战,成功全歼日本106师团,敌军伤亡逾万人。
在川军遭受三万人的伤亡之际,他们亦遭遇了不幸的消息——刘湘因过度劳累,疾病缠身,竟至吐血倒地。
即便身处战后的后方,致力于构建抗日基地,但他的病情持续加剧,直至1938年1月不幸辞世。
临终之际,刘湘倾诉出了感人至深的话语:“誓将抗战进行到底,决不改变初衷,只要敌军尚未撤离国境,川军便绝不止步,誓不回归故里!”
结语
刘湘虽在早期投身于利益纷争的漩涡之中,然而面对国家覆灭、种族灭绝的严峻时刻,他毅然决然地收束脚步,及时转向了正义的道路。
在抗击侵略的战火中,他率领部下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感人的英雄传奇。乃至未暇细究病况,便迅速组建了“四川青年志愿兵团”。
在他的感召之下,十万英勇青年奋勇投身前线,在捍卫家园、保卫国家的征程上,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