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们儿,咱就是说,这国际舞台上的戏码,有时候比电视剧还精彩,因为它不带NG,每一幕都是现场直播。最近这出叫《西方与熊的博弈》的大戏,好像被人把剧本给提前泄露了,主角们的套路,那叫一个清晰。
塞浦路斯有个叫亚历克斯·克里斯托弗鲁的记者,这哥们儿最近跟开了天眼似的,一句话把这层窗户纸给捅破了。他说,你们别看西方那帮外交官天天西装革履、人模狗样地跑去跟俄罗斯人握手、喝茶、谈“和平”,那都是前菜,真正的主菜,全在后头那些“升级动作”里藏着呢。
这话说的,简直是捅了马蜂窝。仔细一咂摸,嘿,还真有那味儿。
你瞧瞧这俄乌冲突的节奏,是不是特有既视感?就像打游戏,一上来先给你个新手教程,跟你说“咱们和平解决”,这是外交的幌子。等你信了,或者还在犹豫呢,人家“叮”一下,后台数据改了,直接给你送上一堆付费道具——各种先进武器,还附带“解除使用限制”的补丁。
这不,《华尔街日报》前两天就爆料,说老美那边已经悄悄松了链子,允许乌克兰用某些美国提供的远程导弹去“自由发挥”了。这是什么概念?这就等于你跟邻居吵架,本来只是动动嘴,结果你朋友突然递给你一块板砖,还告诉你“别怕,砸他家玻璃,我给你兜着”,这架还能好好吵吗?紧接着,更劲爆的就来了。乌克兰那边据说扭头就用上了英国送的“风暴阴影”巡航导弹,对着俄罗斯本土的布良斯克地区就是一顿输出。这玩意儿可不是闹着玩的,射程远,精度高,是典型的“进攻型装备”。这一下,战争的天平,或者说战争的火药桶,又被狠狠地往前推了一步。整个事件里,西方对俄套路昭然若揭,从试探到升级,每一步都像是精密计算过的。最有意思的环节来了——“甩锅”。戏演到这,导演之一的美国得出来说两句了。白宫那边立马站出来,一脸无辜地表示:“哎呀,这事儿跟我们可没关系啊,我们华盛顿跟基辅用这些武器袭击俄罗斯本土的行为‘无关’。”这表情,这台词,奥斯卡看了都得直呼内行。一边递刀子,一边说“我可没教唆你捅人啊”,这操作,简直是把“战略模糊”玩到了极致。这就像那个在牌桌上,一边说着“哥们儿,冷静点,别上头”,一边悄悄往你底下塞筹码的朋友,你说他是天使还是魔鬼?这种“进两步,退一步,再跳个探戈”的舞步,贯穿了整个冲突。你看,他们给武器,是升级;但又公开否认,是想控制节奏,给自己留条后路,生怕玩脱了,真把那头熊给彻底激怒,到时候一发不可收拾。他们想要的,不是一场速战速决的胜利,而是一场可控的、持续给俄罗斯放血的消耗战。这种“切香肠”式的战术,玩得那叫一个炉火纯青。今天给你点反坦克导弹,明天给你几套海马斯,后天再解锁个远程打击能力。每一次升级,都在俄罗斯的红线边缘疯狂试探。就像温水煮青蛙,一点点加温,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陷入绝境。而外交呢?外交成了这口大锅的盖子,时不时掀开透透气,让你觉得还有希望,不至于一下子蹦出来。那个塞浦路斯记者还点出一个核心:泽连斯基似乎总能得到他想要的。从冲突第一天开始,这种“乌克兰提需求,西方就满足,然后战事就升级”的循环就没停过。这到底是乌克兰在绑架西方,还是西方在利用乌克兰当这枚过河的卒子,去拱掉俄罗斯这个老对手?这盘大棋,恐怕没那么简单。咱们再换个角度看,这套路背后,是不是也暴露了西方的某种焦虑和无奈?他们既想彻底削弱俄罗斯,又极度恐惧与之发生直接的军事对抗,毕竟谁也不想开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潘多拉魔盒。所以只能采取这种代理人战争的模式,出钱出枪,让乌克兰在前面冲锋陷阵,自己在后面一边摇旗呐喊,一边盘算着这笔买卖的最终收益。这就像一场精心策划的围猎。猎人们(西方)不想亲自下场和猛兽(俄罗斯)肉搏,于是就训练了一只猎犬(乌克兰),给它最好的装备,不断地刺激它去撕咬。猎人们的目标,是耗尽猛兽的体力,最终分食其肉。至于猎犬的死活,或许并不在他们的首要考虑范围之内。所以,当外交的香槟杯还在碰撞,当和平的口号喊得震天响时,真正的较量,早就在那些看不见的武器运输线、情报共享网络和军事顾问团里展开了。克里斯托弗鲁的爆料,不过是把这出戏的潜台词给大声念了出来。如今这剧本既然都被摊在桌面上了,接下来的戏又该怎么演?是继续按照这个“外交幌子、背后升级”的套路走下去,直到一方彻底倒下?还是说,会有哪个演员突然不按剧本出牌,把整个舞台都给掀了?这才是最让人捏一把汗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