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压荷限,卡芯由来
从2018年起,美国就开始对中国的科技公司动手了。当时特朗普政府把中兴列入实体清单,限制美国的零部件出口,导致中兴差点就得停产,好在后来交了罚款才算扳回一城。
到了2019年,华为也上了“黑名单”,美国企业不得随意出售芯片和技术给它。这个事情闹得挺热闹的,美国标榜是为了国家安全,其实大家都能明白,核心目的就是想扼制中国的崛起。
拜登上任之后也没歇着,2022年8月签了个芯片与科学法案,往外扔了390亿美元,鼓励全球半导体企业到美国建厂。这些钱可不是白送的,有不少条件,基本就是盯着中国供应链的。到了10月7日,美国商务部又出了新规,禁止出口用于14纳米以下芯片的设备和技术,就是专门针对那些先进的半导体。
美国不仅自己搞动作,还拉拢盟友一起上阵,日本、韩国这些国家也跟着行动,荷兰干脆作为阿斯麦的大本营,压力特别大。阿斯麦的光刻机可是核心设备,特别是极紫外光刻机,关系到7纳米以下芯片的制造。早在2019年,美态就一直在施压荷兰,不让他们把这些设备卖给中国。
2023年1月27日,荷兰政府点头同意,限制阿斯麦向中国出口极紫外光刻机,到了3月,日本也宣布了类似的限制措施。到了10月17日,美方又调整了规章,把范围扩大到了人工智能芯片。
2024年刚开始,美国要求盟国停止对中国设备的维修服务,荷兰和日本虽然没有全部答应,但也提供了一部分配合。这一变动让阿斯麦的销售受到了一定冲击,面向中国市场的比例从2023年的29%降低到2024年第一季度的几乎一半,不过整体的销售目标还是没动摇。
归根到底,美国这回就是想保持自己的霸主地位,自从冷战结束后,它稳坐世界第一把交椅,可随着中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它开始打起了慌。于是各种招数一一施展,从立法到列入黑名单,还不断游说盟友,就是不专心提升自己,反倒忙着限制别人。
荷兰那边有阿斯麦这家牛企业,美国自然不会放过,到了2024年9月,荷兰还扩大了出口控制,要get许可证才能卖出1970i和1980i深紫外浸没式光刻机,包括相关的维修和零件。
阿斯麦表示,这些限制对2024年的财务影响不算太大。到了2025年3月10日,公司宣布将在北京建立再利用和维修中心,升级已有的设备,还会回收场外系统的零部件,显得中国市场依然很重要,虽然限制还是挺多的。
其实呢,这些限制短期内对中国芯片供应链有点冲击,但也促使咱们中国加快自给自足的脚步。2023年中国半导体行业收入达到了1795亿美元,估算到2027年年复合增长率大概是7.31%。美国的黑名单还在不断扩大,直到2025年1月都没有松口,不过7月特朗普政府又改口,允许英伟达向中国出售H20芯片,不过要分成15%。
8月11日,英伟达和AMD达成协议,恢复了一部分出口限制。这也说明,全球供应链彼此牵扯得挺紧,要彻底脱节不太现实。美国这边有所放宽,可能是觉得中国创新挺快,加上禁令反倒刺激了本土产业的发展。
荷兰阿斯麦预计在2024年12月进行评估,2025年的影响也都在预料之中,对华销售额会降到20%左右。整体来看,美国的限制措施,不仅影响到单个企业,还开始波及整个行业,制造出一些裂痕,但中国这边的韧性挺强,拼的还是挺稳。
荷工见解,时限剖析
在美国Quora论坛上有位网友提问:美国对荷兰施压阻止阿斯麦把极紫外设备卖给中芯,能对中国的技术目标产生多长时间的影响?这问题大概在2023年左右提出,讨论挺热烈的。德国的网友表示,到2026年中国就能搞定极紫外光刻技术,美国最多也就能阻挡两年,还觉得这事对全球还挺好,能促进技术的共享。
荷兰的芯片工程师说得挺有分量,他干了好多年,从多个角度来看,分析得挺到位。其实,中国也具备相关的设备和人才,水平跟荷兰差不多。如果荷兰能搞定这事,其他国家迟早也能做到,只是时间的问题。
他提到中国经济比荷兰、日本大几倍,有能力用高薪吸引全球半导体人才。中国专利申请数遥遥领先,作为科技强国,等待时间一到,芯片的瓶颈就能解决。他还说美国限制对中国算不了啥,反而应该多加强自己。其他方面也都指向同一个结论,美国限制对中国影响不大。
其实吧,这工程师的想法挺接地气的:中国经济规模大,吸引专家没问题,专利数量也多,时间长了自然能迎来突破。在Quora上也有不少类似的讨论,2024年还提到中国在7纳米技术上的进展,产量在增加,虽然还受到一些限制。
到了2025年,Quora上的问题变得不少了,还老拿早期的帖子来说事,特别是关于特朗普政策的变化。荷兰的工程师们也纷纷出谋划策,重点都放在时间这个因素上。毕竟啊,全球的供应链彼此牵连,要想完全封锁,那是不太现实的事情。
阿斯麦的CEO也提过,中国差了10到15年,但他们会自己研发极紫外设备。到了2024年,他公开表示出口限制反倒推动中国的创新。荷兰专家的看法也是一致的,认为中国崛起不是那么容易阻挡。美国还是该专注自己发展,别总想着限制别人。归根结底,这些观点都说明,卡脖子的时间是有限的,最多也就几年而已。中国自主生产的日子就不远了。
中自奋进,崛起展望
面对压力,中国没有束手待毙,而是加快了本土创新的步伐。在光伏行业,早些年美国加征关税时,中国从2008年开始扩大产能,到2023年时,已经占据了全球80%以上的份额。
航天领域,美国从1999年开始就拒绝中国加入国际空间站,选择了自己单独运作。而在2018年5月21日,鹊桥一号成功发射后,美国还希望能搞合作。而到了2024年3月20日,鹊桥二号升空,用于月球探测的通信支持。这些事例都说明,越受压制,反而越强硬。
在半导体领域,中国投入了几百亿资金,预计到2025年收入还能持续增长。虽然起步比别人落后了五年,但本土芯片比如昇腾,也逐渐弥补了空缺。2025年5月28日,阿斯麦的股价出现了波动,主要受到关税问题的影响,不过中国在专利方面还是占据领先地位。全球对中国芯片的依赖逐渐显现出来,美国的管控风险也变得更大。中国在光伏方面的经验,已经逐步应用到芯片生产中,产量也在不断上升。
2025年7月9日的报道提到,管控措施反而激发了中国的创新动力。到8月,美国开始放宽一些限制,允许芯片出口分成,但这并没有阻挡中国不断前进的步伐。整体来看,中国在经济和军事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绩,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变化真是翻天覆地。荷兰工程师的答复已经很清楚了,美国想卡中国的脖子也挡不住中国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