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与《奇袭白虎团》剧组合影
1964年8月,毛主席在肖华的陪同下观看了《奇袭白虎团》。观影过程中,他不仅热情地接见了剧组成员,更是对他们给予了极高的赞誉。
此外,在观赏《奇袭白虎团》之际,毛主席向肖华提问:“剧中严伟才这一角色是否真实存在?他目前是否仍在世?现身处何职位?”
“主席确实存在,至于他目前的职务,尚不得而知。”肖华如实陈述。实际上,剧中严伟才的形象灵感源自战斗英雄杨育才,而毛主席的这一番话语,也为这位战斗英雄的辉煌后半生奠定了基石。
杨育才自幼家贫,未曾有幸接受过多教育。因此,他不得不时常被派遣至地主家中放牧,穿梭于连绵起伏的山丘之间。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他逐渐磨砺出了一套敏捷的步伐,这副腿脚功夫也使他在一日放牧时,被军队的军官所青睐,从而跻身成为一名传令兵。
后来杨育才在共产党的悉心培养与教育下,成为了一名合格的解放军战士,并在渡江战役中屡立奇功,打出了名声。
图 杨育才
1950年5月,杨育才凭借着出色的战斗素养以及优良的思想觉悟,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自朝鲜战争爆发,杨育才再次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抗美援朝的伟大事业。然而,志愿军初入朝鲜,对该地区的地理环境尚不熟悉。在此背景下,选拔一名杰出的侦查员以执行侦察任务和搜集敌情,显得尤为迫切。
此类侦察员须满足两项关键条件:首先,他们需具备勇敢无畏的战斗精神与敏捷的反应能力;其次,他们还需拥有矫健灵活的步伐,能在地形多变、环境复杂的陌生地域中高效完成侦查任务。
这两个条件简直就是为杨育才量身定做的。自幼便在地主家中牧羊,他时常穿梭于众多山岭之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仅腿脚矫健,仅是识别陌生而复杂的地理环境这一项,便已让他占据了显著的优势。
鉴于杨育才体格强健,且自加入训练以来便勤勉不懈,由他出任此侦查员一职,无疑是再恰当不过的选择。
图 杨育才
此后,杨育才的身影频繁穿梭于山峦之间,他如幽灵般悄无声息地搜集敌情,考察地势,接连完成了诸多任务。
此外,在抗击敌人的战场上,杨育才的表现同样令人赞叹。他不仅时常深入敌军的老巢,将敌人的指挥中心搅得鸡犬不宁,更凭借非凡的才能和实力,荣升为侦查排的班长。
1953年6月8日,中美两国就“战俘遣返问题”签署了协议,约定双方无条件交换战俘。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当6月18日到来,本应进行战俘交换的日子,南韩的李承晚却违背协定,拒绝履行释放战俘的承诺。
在如此态势下,志愿军司令部与朝鲜人民军携手决策,实施了一场出其不意的奇袭。杨育才所隶属的团部,肩负着对“白虎团”展开正面强攻的重任。
图:杨育才与战士合影
7月13日,金城战役正式爆发。面对志愿军的猛烈攻势,白虎团下属的三个营遭受重创,建制遭到严重破坏,他们不断向上级发出求援电报。
当时,猛虎团固然承受了剧烈的攻击,但26团亦节节败退,然而志愿军的核心攻势仍聚焦于白虎团。面对这紧急关头,26团毅然向师团请求支援,并成功获得了坦克部队的助力。
在烽火连天的战事中,68军的指挥官们下达严令,务必全力围剿白虎团。一旦能够击破白虎团的防线,其他守敌亦将不战自溃。
肩负起这项使命后,607团迅速召开会议,深入研讨,最终决定派遣一支精锐奇袭部队绕后围剿白虎团团部,此项任务由副团长赵仁虎亲自指挥。事实上,在选拔奇袭部队成员的过程中,我们秉持着严格的选拔标准:
一、需为副排及以上战斗人员。
二、单兵具备卓越素质,足以应对多对一的复杂战斗局面。
三、英勇善战,擅长在错综复杂的地形中灵活穿插、迂回作战,以实现精确打击和斩首行动。
然而,令人出乎意料的是,经过层层筛选,杨育才却因职级尚显不足,未能脱颖而出。尽管如此,那时的连长却对他抱有极高的期望,并屡次向赵仁虎力荐。
在这种情形下,赵仁虎决定对杨育才进行一番考验。杨育才的表现也确实令他感到满意,于是他与连长相视一笑,轻松地说:“副排长的职级,人我已经先带走了,你只需提交报告,我会批下条子。”
深入敌后实施迂回歼灭并非易事,故而我们必须对奇袭队伍进行精心乔装。同时,朝鲜人民军还特地派遣了两名杰出联络员,他们主要负责应对敌军哨卡的严密盘问。
经过一番细致的观察,赵仁虎发现杨育才不仅身材魁梧,而且鼻梁高挺,其轮廓与美国人颇为相似。基于这一发现,他果断决定将杨育才装扮成一名美军顾问,并率领12位战士,潜入敌军营地。
赵仁虎在部署此次作战行动时特别强调:“你们的首要目标是绕至敌后,摧毁白虎团团部。即便你们消灭了一万名敌军,也未能算作完成使命。唯有击溃他们的指挥中枢,方为真正的任务完成。你们要清楚这一点。”
杨育才闻言,语气坚定地回应道:“放心,我保证圆满完成这项任务。”
夜幕低垂,杨育才的队伍悄然抵达二青洞白虎团团部外围,铁丝网外已是深夜时分。团部左侧是警卫排驻守,中央则是三排宽敞的大木板房。居中的那间房内,灯光璀璨,人影绰绰,不时可闻争吵声此起彼伏。
面对这一局面,杨育才迅速作出决策,将队伍划分为三个战斗小组,采取逐一击破的策略。他强调充分利用手榴弹的威力,力求出其不意,给予敌人措手不及的打击。
于是,众人纷纷将手榴弹投向会议室及相邻的两间木板房,同时严密封锁出口,机枪声不绝于耳。致使多数人未能及时逃离,即便侥幸逃出,亦难逃一劫。
战争终告落幕,赵仁虎目睹队员们满载荣誉与战功而归,心中喜悦溢于言表。他立刻向上级请功,经杨勇司令员亲自批准,20兵团特为奇袭部队全体成员记特等功,杨育才亦荣膺一级战斗英雄的称号。
1958年,周恩来总理在访问朝鲜期间,提议志愿军政治部京剧团应迅速打造一部展现抗美援朝壮丽精神的剧目,以此向祖国和人民献上厚礼。
志愿军政治部京剧团返国后,即刻投身于山东京剧团的行列。他们倾力打造的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于1963年秋季亮相全省现代戏汇演。不仅圆满完成了周总理交付的重任,更是一举成为一时的热门话题。
图 周总理
在这种背景下,《奇袭白虎团》迅速声名鹊起,严伟才亦荣膺众口称赞的战斗英雄之誉。不仅如此,该剧作亦迅速占据了全国各大报纸的显要位置,成为头版头条的常客,可谓风头无两,风靡大江南北。
常言道,文化源自于生活,却又超越了生活。杨伟才这一形象,亦是有所本源,他的原型正是志愿军的一级战斗英雄——杨育才。
1964年6月,山东省京剧团带着《奇袭白虎团》一剧进军京城,于首次公演之际,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朱德、贺龙、陈毅等纷纷莅临现场,对该剧给予了极高的赞誉。
演出落幕之际,周总理特别关照山东京剧团在北京稍作逗留,同时着手为其安排,以便推荐给毛主席观赏。
毛主席与周总理合影
当年八月,毛泽东主席在肖华的陪同下于北戴河欣赏了《奇袭白虎团》演出。在此过程中,他不仅热情地接见了剧组人员,并对他们给予了高度赞誉。此外,观看演出时,毛主席还突然发问:“剧中严伟才这一角色是否真实存在?此人如今是否健在?目前担任何种职位?”
“主席,此人确有其实,然而关于他目前的行踪,我们尚且不明。”肖华坦率地陈述。
在陪同毛主席观赏完演出之际,他随即指示济南军区详查杨育才的背景资料,此举亦为这位战斗英雄的辉煌后半生奠定了基础。
济南军区政治部肩负起寻找英雄杨育才的重任后,迅速行动,立即派遣人员前往杨育才所在部队进行了解。彼时,年近四十的杨育才正担任203师侦查连副连长,他在距离师部五十余公里的沛县微山湖畔农场,带领连队开展生产与训练工作。
图 杨育才
在68军政治部派来的干事刘瑞年与吕连澄抵达杨育才处时,杨育才正与战士们一同在秋意渐浓的湖水中刻苦锻炼武装泅渡技巧。自担任连级干部近十年以来,杨育才不仅时常关怀战士们的冷暖,每逢佳节,他亦会亲临连队食堂,携手大家共度欢乐时光。
彼时,生产据点与徐州师部相隔五十五公里之遥。每逢杨育才需赴师部参加会议,他总是一路徒步往返。他坚信,此举不仅有助于强身健体,更有利于维持行军所需的体能。
在毛主席的亲切询问之后,杨育才凭借其卓越才能得以晋升,荣任203师副师长的要职。
1973年8月,杨育才荣膺中央军委委员之职,并当选为党的九大、十大代表。次年,他肩负重任,担任中朝友好代表团团长,率团远赴朝鲜,期间,受到了当地人民的热情款待。
1983年,杨育才正式迈入退休生活,然而即便退休,他依然保持着旺盛的活力。在此之后,他先后担任了30余所学校的名誉校长、校外辅导员以及德育顾问的职务。
在这段时间里,他常以个人经历和解放军的辉煌战史为教材,对后人进行熏陶,激发他们对祖国、党和军队的深厚情感。
图 杨育才
杨育才晚年仍踏遍祖国大地,足迹遍布各地。众多听众深受其感染,为之动容。1998年,他荣获“全国老有所为奉献奖”,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亦授予他“全军先进离休干部”的崇高称号。
除却这些,杨育才在对待自身和家庭方面同样持严谨态度。他从不因自己的战功而谋求特权,同时在子女教育上也坚守着既定的原则。
杨育才的大女儿杨军在15岁时就响应国家“上山下乡”的号召,并于两年之后顺利入伍,在这期间她十分努力,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功考上护校。
杨军毕业后,按照既定安排踏上了前往蚌埠某军医院的征程。在那里,她的能力赢得了众多人的赞誉。随后,随着部队的调动,她又转战至青岛。
图 杨育才
杨育才的次女杨华、长子杨波以及三女杨红,在从军退役之际,他未曾利用个人关系为子女们谋取理想的工作。即便子女们的单位经营状况不佳,儿子杨波甚至失业,杨育才依旧坚守着自己的信念,鼓励他们独立自强。
杨育才的小女儿杨辉在军校毕业后,本有充分条件留驻父亲身旁。其母亦多次敦促,期盼为她寻觅一份优质工作。然而,杨育才却依旧秉持己见,鼓励女儿遵从组织安排。在这种情形下,杨辉最终被分配至淄博某部的测绘大队。
1991年10月11日,杨育才携妻子与幼女杨辉之手,重返久违的故乡勉县。闻讯而至的当地政府领导特地为杨育才预备了专车接送,然而,他却毅然决然地谢绝了这一好意,坚持乘坐亲戚提供的面包车返家。
图 杨育才(右)
行至千户崖之际,由于地势险峻,车辆难以攀爬,众人纷纷下车,合力推行。在此情境中,年届六旬的杨育才亦与大家并肩,齐心协力。
在这段返乡的时光中,杨育才不仅遍访了众多亲朋好友,更深入民间,关切地询问他们的生活与生产状况,并勉励大家勤劳务本,追求富裕。此外,他还特别叮嘱侄儿们务必珍惜粮食,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他的勤俭节约精神与艰苦朴素的生活态度,侄儿们与乡邻们至今仍记忆深刻,并将他的教诲铭记于心。
1999年3月,杨育才荣获全国百名英模称号,并被党中央邀请赴京。然而,鉴于他当时已年迈,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子女们纷纷劝说他不宜前往北京。但杨育才却有着自己的执着。令人出乎意料的是,他抵达北京不久后,便因高烧而住进了301医院。
除此之外,杨育才尽管身躯疲惫,仍顽强地站立起来,在子女们的搀扶之下,步入了毛主席纪念堂。彼时,他的眼眶中饱含泪水,向毛主席的遗体深深地鞠了三次躬,这亦算是对自己与毛主席最后一次见面愿望的实现。
“奇袭白虎团,令敌胆寒;战功赫赫,名播中华。”